《心灵,自我与社会》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第七节 冯特和姿态的概念 存在于我们的经验之中的、对我们在社会过程中与其他个体进行的外在姿态对话的内化,就是思维的本质;而如此得到内化的姿态就是有意味的符号,因为它们对于这个既定的社会或者社会群体的所有个体成员来说,具有同样的意义——也就是说,它们分别在做出...
评分本书是米德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讲授社会心理学三十年的记录和总结。米德提出了符号互动论,与其他欧洲行为主义者的观点不同,他认为心灵、自我和其他人类所独有的特征是人类在社会环境中为生存努力情况下进化的结果,并强调社会如何使心灵和自我的能力成为可能。在他的《心灵、自...
评分 评分心灵:心灵、自我与社会同时存在。个体的心灵和自我是社会的产物。 模仿是心灵和自我发展的主要工具。 自我:主我:积极的、主动的、创造的;客我:社会的、被动的、保守的。 过去的主我是历史人物。将来由主我实践。客我评价主我。 社会:价值是一个对...
评分心灵和自我都是社会的产物,如果不成为社会的成员,接受社会的制度并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人就不会具有人格。教育是使社会反应进入个体心灵的内化过程。 人们根据语言来思想。语言是思想的形式。 自我的核心是自我意识,其实质是一种认知现象,而非情绪现象。 除人类以外的生物不...
读过其中第一篇1、2、3、6;,第二篇9、10、11、13、16、17;第三篇20、21、22、24、25、26;第四篇32、33、34、35……真难读啊,今天上午被虐完就去逛商场抚平脆弱心灵。
评分写舆论学论文时最喜欢的参考书之一。
评分藏书中翻到的,无知的把乔治赫伯特米德和玛格丽特米德混了,精读了导论章,跳读了后面
评分这本翻译的完全不想读。粗略翻完,大致可能是想在原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大框架下出发,指出语言这一有声姿态使得mind和self得以形成,并提出“意识”的两种概念突破过去的一些局限,从而修正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然后用其新的理论来分析社会中的各种现象,解释人们的行动和外界环境的关系。
评分因为写理论评述简单地过了一遍。可能是因为这本书是后人整理学生笔记集结而成的册子,所以感觉章法体系上还是有点点不习惯。主题是我感兴趣的,观点也很吸引我,但是整个的写作逻辑和论述过程看的有点不舒服。以后有需要的话可能还会重新细读吧,估计得找个舒服一点的译本。 看这本书让我怀疑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的边界在哪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