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E·麦克莱伦第三(1946一),1975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科学与艺术学院副院长、科学史教授。著有《科学重组:18世纪的科学学会》、《殖民主义与科学:旧王朝时代的圣多曼格》等。论著《专家控制:巴黎皇家科学院的出版委员会(1700—1793)》获美国哲学会颁发的2003年度刘易斯奖。
哈罗德·多恩(1928一),1970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科学技术史名誉教授。著有《科学地理学》等。
本书是当代职业科学史家为非专业的读者和大学生们编写的一本世界科学技术通史教材,旨在提供一幅“全景图”,以满足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士的需要。本书阐明: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是一个历史过程,而非总是一成不变地结合在一起的。作者循着科学和技术的沿革,从史前期直到当前,查找出说明两者有时结合、有时分离的那些史实,检讨那种技术即应用科学的流行观点。而且证明:事实上,在20世纪以前的大多数历史条件下,科学和技术一直是处在彼此要么部分分离要么完全分离的状况下向前发展的,而且在智识上和社会学上都是如此。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摒弃了‘‘欧洲中心论”的编史学观点,以全球视角详述了中国、印度、中南美洲和近东帝国等文明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传统。
本书获得2000年度美国世界史协会图书奖,除中文版外,还被译为德文、土耳其文、韩文出版。
对科学和技术做比较宽泛的解读 尤其是技术史 是从石器时代开始记叙的 古希腊时代着墨很多 500页的书 我看到280页左右才看到哥白尼的名字 将近300页才看到伽利略的名字 而伽利略一般被认为是现代科学之父 到四百多页才讲到20世纪 对现代的科学技术着墨很少 本文的中心观...
评分依稀记得一些: 亚里士多德的宇宙模型里,地球就是个球。 中世纪的人坚持地心说,认为地上的物理规律和天上的物理规律不一样,并不是因为他们认为大地是宇宙中心;相反,他们认为大地是堕落的地方,圣洁的天国和地面上的世界不能是一个世界。 第谷是个非常富有的贵族,有自...
评分一直不明白,一本评分那么高的科技史,为什么从头到尾只字未提“布鲁诺”此人。。。据传统观念,人家可是为了科学被活活烧死的,就算是据现代观念,觉得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但他也没有对谁造成实质的攻击和伤害,只是喜欢争论罢了,至于说喜欢骂人?可能他真的自视甚高,或者...
评分本书是科学技术通史,作者叙述时就十分重视科学和技术的区分及相互影响,时时不忘提醒读者,这只是技术,不是科学,没有科学痕迹等等。甚至是影响深远的工业革命,作者的态度是工业革命既不是科学引发,也没有对科学发展造成影响,两者几乎绝缘。 阅读本书会令人...
评分极好的科学技术史,推荐阅读
评分已
评分相当棒的世界视野,将科学与技术各自的传承演进与彼此的交互沿革以及二者与社会多层面的关系阐述得足够清晰,这才是科技通史的典范。相比同类著作单纯的史料堆砌,篇后的延伸阅读更有价值。就是装帧够呛,190页处断脊,“中央帝国”正于此完结……
评分一本严谨的史学著作,遵循历史叙述且主题不离科学技术。看这本书的篇章构架:一篇古文明,一篇第三世界古文明,一篇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一篇工业革命到现在。如果你去翻任何一本科普书,18世纪以后的故事往往会占到大半的篇幅。这本书做到了尊重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脉络,以及科学技术思想史的自我逻辑。
评分一本严谨的史学著作,遵循历史叙述且主题不离科学技术。看这本书的篇章构架:一篇古文明,一篇第三世界古文明,一篇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一篇工业革命到现在。如果你去翻任何一本科普书,18世纪以后的故事往往会占到大半的篇幅。这本书做到了尊重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脉络,以及科学技术思想史的自我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