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无光集

无声无光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晖
出品人:启真馆
页数:217
译者:
出版时间:2013-2
价格:2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8108164
丛书系列:六合丛书
图书标签:
  • 张晖
  • 随笔
  • 古典文学
  • 文学
  • 学术
  • 中国文学
  • 文化
  • 历史
  • 无声无光
  • 哲学
  • 散文
  • 思想
  • 孤独
  • 存在
  • 反思
  • 心灵
  • 静谧
  • 内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六合丛书:无声无光集》系“六合丛书”第一辑的最后一本,是作者张晖近年撰写的中国文史随笔,在其自序中这样介绍:“在嘈杂的市声与闪烁的霓虹中,面对无声无光的石塔,我日复一日地读书写作,只为辑录文字世界中的吉光片羽……正是书中这些有声有光的人与文,陪我度过了无声无光的夜与昼。”

全书分四辑。第一辑写唐诗宋词中的掌故,如唐朝酒价、南明秘史、姜白石的爱情、元缜的梦。第二辑谈近代学者的处事与治学,如怎样理解黄侃、俞平伯的淑世情怀。第三辑是评论文字,如书院的知识生产与清代人文图景、唐诗的传承等。

最后一辑为作者对陈国球、吴庚舜、徐公持三位先生的访谈,以谈代论,识见透脱。作者博学丰瞻,文笔雅洁,有很强的可读性与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张晖,(1977.11—2013.3),上海崇明人,南京大学文学学士、硕士。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哲学博士(2006)、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博士后(2008-2009),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文学遗产》编辑部副研究员,兼任中国近代文 学学会理事、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南社与柳亚子分会秘书长。大学三年级即出版《龙榆生年谱》,后又有《诗史》、《中国诗史传统》等,编有《量守庐学记续编》,《无声无光集》为其遗作。

目录信息

自序  1
第一辑
一 中国的“诗史”传统  5
二 唐诗中的酒价  16
三 元稹的梦  23
四 姜白石的爱情  29
五 “商略”创造的情境  35
六 诗歌中的南明秘史  39
第二辑
七 我们怎样理解黄侃  47
八 俞平伯的淑世情怀   59
九 徘佪在文化与政治之间——汪伪时期词人龙榆生的活动  67
十 怀念高华老师  85
第三辑
十一 唐诗的传承  95
十二 慢慢经典化的《中国文学批评》 103
十三 从《陈维崧集》看清代别集整理  109
十四 评周绚隆《陈维崧年谱》 114
十五 跋陈璧君钞本《双照楼诗词稿》 120
十六 文章之道与思想表达  126
十七 书院的知识生产与清代人文图景  131
十八 且把金针度与人——读《陈垣史源学杂文》(增订本) 141
十九 学界别裁——读胡文辉《现代学林点将录》 146
第四辑
二十 文学的力量——陈国球先生访谈录  153
二一 步入文学所,就是步入实现理想之路——吴庚舜先生访谈录  177
二二 徐公持先生访谈录  192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88页,“大学生会什么要去延安”,当为“为什么” 也看过作者的朝歌集。他对现实世界的态度,或正面或不经意的带出,都表现着直接的苦闷与对抗。朝歌集的序,提到哪吒的剔骨血肉,问出哪一种人生才是正确的选择;这本书的序更是直指这无声无光的世界。这世界的残酷与冷漠,一...  

评分

评分

因为一些个人际遇,这本书变成了人生中的一个小mark。 因为这本书,自己做了一个自说自话的公众号。 当时只是想着给自己留块自留地。不想开始公众号的同时期,我的生活的深处发生了坍塌似的变化。只是那时候迟钝的我,对一切浑然不知。等我明白这一切的时候,看每一篇文章,都...  

评分

因为一些个人际遇,这本书变成了人生中的一个小mark。 因为这本书,自己做了一个自说自话的公众号。 当时只是想着给自己留块自留地。不想开始公众号的同时期,我的生活的深处发生了坍塌似的变化。只是那时候迟钝的我,对一切浑然不知。等我明白这一切的时候,看每一篇文章,都...  

评分

唐诗中的酒价 《玉壶清话》是北宋的一本笔记,里面记载了一些有趣的掌故。书中第一个故事就是关于唐代酒价的: 真宗尝曲宴群臣于太清楼,君臣欢浃,谈笑无闲。忽问:廛沽尤佳者何处?中贵人奏有南仁和者,亟令进之,遍赐宴席。上亦颇爱,问其价,中贵人以实对。上遽问近臣曰:...

用户评价

评分

序写得好。

评分

购于万圣

评分

或许期望太高了吧,有点失望。跟这套丛书里张治、刘铮等人的那几本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

评分

序写的真好。俞平伯那篇也可观。另《跋陈璧君钞本<双照楼诗词稿>》中,有录龙榆生跋全文,述及汪兆铭“三易稿而后定,急足凡三至”,可见其对诗词传世以明心迹的看重,唯恐这唯一的辩白机会不能为人所察,是为汪先生好名之又一证明,当然其好名与常人甚至人杰之好名都是有殊然之别的。此为读此书之几点收获。最后一篇徐公持先生的访谈,有说及国学热,颇合我意。

评分

序言和回忆高华两篇印象很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