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珂,1952年生於颱灣。美國哈佛大學博士(1992)。現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範圍是中國民族─羌族與中國西南民族,北方遊牧社會之歷史與人類學研究;研究主旨在於人類生態,社會認同與區分,及相關之歷史記憶與文化錶徵等問題。1994年以來,多次到川西羌族地區進行田野研究。曾在颱灣大學﹑政治大學與東吳大學等校教授歷史與人類學相關課程。
青藏高原東緣「民族走廊」因其間民族與文化複雜,被認為是解答中國民族歷史之謎的關鍵。本書以民族走廊上一關鍵民族─羌族,來說明漢、藏與西南氐羌係民族「邊緣」的形成過程。本書首先呈現當代羌族在社會、文化各方麵居於漢藏之間的駁雜特性,然後說明造成此「羌在漢藏之間」現象的歷史與文化過程。此歷史過程涉及華夏以「羌」為其西方族群邊緣的宏觀歷史變遷過程,以及許多邊緣人群爭論、建構與遺忘「歷史」並改變其歷史心性之微觀過程。此文化過程涉及─民族走廊上諸人群在中國、吐蕃與近代西方殖民帝國之多重政治文化影響下,透過各種文化錶徵相互歧視、誇耀與模仿而成為華夏、吐蕃、以色列人後裔,以及「有共同語言文化的羌族」之過程。藉此,本書對羌族以及中國民族之起源與形成,提齣一超乎「歷史實體論」與「近代建構論」的新詮釋。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對於想從文化認同而不是文化特徵入手研究民族誌的人來說,這本書(和王明珂其它幾本書)可謂是教科書式的學術寫作樣本。
评分對這本書最有感悟的時刻是在看到一半時,大量的田野調查和曆史文獻積纍讓我很難想象到底要花多少心力纔能完成這一係列的研究。原本隻是為確認一段描述,結果拿起來時間就過去瞭一周。不敢說好,因為很多東西沒有自己去確認無法直接評價,部分描述感覺也有點無法認可,比如對於羌曆年的存在性的質疑等,雖然他自認既不認可實體論也不認可構建論,但是整體看下來還是建構主義占瞭上風,羌族人看完這本書想不identity crisis都難。這一整本很像是奧賽德一樣幫我拉通瞭一段曆史,忍不住感恩中文世界裏這些如此認真細緻的研究。看完後我翻迴前言看作者序,作者感謝妻子的那句話幾乎讓我噴淚—“她相信我在從事一些重要而有意義的研究工作—這是我在研究上的重要支柱”。萬分羨慕。
评分論點其實都是一些很熟悉的論點瞭,什麼華夏邊緣、毒藥貓、一截罵一截之類的。但這次讀,感覺王明珂仍然有用力不到的地方,曆史時期上,漢人的這一套話語模式經常對羌人的追溯造成影響,但王明珂卻對建國之後的纔有的,強大政權對羌人的影響一筆帶過,像書裏提到的不少羌人自述祖源故事的時候,經常說的一組二組,其實是村民小組,這個就是建國後的基層組織。還有一個,王明珂大談的兄弟祖先,其實也頗為可疑,明清之間,這種兄弟分傢始遷祖之類的故事,非常普遍。羌人的藉用自可從羌人的生態境況上去解釋,那這個故事在其他地方更廣闊的背景,該如何解釋?另外漢藏之間,王明珂明顯偏重於漢瞭,藏對羌的邊緣,也沒太多討論。
评分:無
评分這本書削弱瞭許多我對少數民族的好奇心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