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1749-1832)是德国近代杰出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世人公认他是继但丁和莎士比亚之后西方精神文明最为卓越的代表。
《少年维特的烦恼》这部以第一人称写就的书信体小说,不仅传达了欧洲从古老的封建制度向资产阶级过渡的转型时期,中青年一代追求“个性解放”,“感情自由”,“恢复自然的社会状态”,“建立平等的人与人关系”的强烈愿望,也阐明了作者自身鲜明的立场。
为了逃避世事的纷繁,维特来到瓦尔海姆,在那儿,他醉心于美丽的大自然和荷马壮丽的史诗。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天使一般的少女绿蒂,在明知她已经订婚的情况下依然不顾一切地深深爱上了她。然而世俗的羁绊,人心的善变,把他一步步逼向绝境……
这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于1775年问世,作者创作它时年仅25岁。它的出版被认为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曾震撼了德国乃至欧洲整整一代青年的心。
首先说点题外话。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问世给死气沉沉的欧洲带来一股维特热,年轻人十分推崇维特,学习他的服饰,他的言谈和行径,甚至仿习自杀。上流社会的主教谴责歌德此举无疑是戕害无知的年轻人。对此,歌德的回应是:“世间有些大人物用大笔一挥就把十万人送到战场,其中...
评分对我来说,歌德首先是也永远是那个写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歌德,而非《浮士德》抑或《玛丽恩巴德悲歌》的歌德。 《维特》一书的确切阅读时间已经记得不确了,大约是小学五六年级,又或许是初一的时候,大致就在那年头,十二三岁间。对于当时的阅读状态现在自然是无法忆起了...
评分因为得知维特效应这个词所以去看的,老实说,歌德的名字在装逼界被滥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看这部的信心。 非常优秀,莪相的那首长诗出来的时候,眼泪就停不下来了。 人都是脆弱的,在黑暗的经历中,谁都需要寻求慰藉。 但是,这个慰藉到底是良药还是砒霜,带来的...
评分因为得知维特效应这个词所以去看的,老实说,歌德的名字在装逼界被滥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看这部的信心。 非常优秀,莪相的那首长诗出来的时候,眼泪就停不下来了。 人都是脆弱的,在黑暗的经历中,谁都需要寻求慰藉。 但是,这个慰藉到底是良药还是砒霜,带来的...
评分我们中的很多人生来有颗敏感、纤细的心,易感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音律中的美妙音符,抑或是张爱玲笔下的缠绵悱恻。这样的人往往很细腻很美,若有天赋,容易成就大艺术家,例如意识流鼻祖普鲁斯特。然而同时,他们又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唏嘘于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就像歌德...
完整版听完。
评分一个简单的故事。虽然感情丰富,但还是不太能接受德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
评分一个简单的故事。虽然感情丰富,但还是不太能接受德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
评分#歌德的文字真的太喜欢,但是浪漫主义者太过敏感的内心无论如何也喜欢不来。小时候一度迷恋这种名著文绉绉的翻译腔,时隔多年重读还是那么的喜欢...
评分读于14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