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键东,男,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专业创作员,一级编剧。 广东南海县人。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作家、学者。主要致力于中国知识分子历史、明末清初史事、近代南岭文化演进史等课题的研究。2007年,受邀为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访问学人。2010年,获聘为法国人文科学之家、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本书为陈寅恪先生后半生(1949-1969年)的传记。
陈先生学贯中西,文史兼通,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境界。他一生潜心学问,不求显达,深为国内外学人敬重。本书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详尽描述了陈先生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本书为读者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从陈先生的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入手,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并以此分析、诠释了陈先生晚年作品的内涵,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见解。
这部也许沉重的作品,能给读者许多启示。
本书1996年初版。此次修订再版,作者参考了近年发现的新材料、新研究,在“时代与人”的一些节骨眼上,新注入近年治学的思考与心得,并补入当年尚未知晓的一些重要史迹。
就凭作者对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至少也要赞同一声。但不能更多了。 书是偶然间得来的,本只想借阅一番。近几年,图书在宣传方面的用功大约已经颇有超过作品本身价值的趋势,在吃过几次亏之后,选择便越发小心谨慎。到了这个年纪,时间还是很宝贵的,要把时间浪费在读书上多少都需要...
评分1934年,陈寅恪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写道: 寅恪以谓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往往憔悴忧伤,继之以死。其所伤之事,所死之故,不止局于一时间一地域而已。盖别有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存焉。而此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必非其同时间地域之众人所能共喻。 看到这儿的时候我站了起来,...
评分看这一本书实出于偶然,看到一则报道说该书的作者以侵犯名誉罪被起诉,再加上我最近对民国年间的知识分子的兴趣正浓,所以就翻了一下,还好没让我失望。 关于陈寅恪的研究很长时间是个空白,这和他在中国学术史上所占的地位很不相称。原因当然很多,这里不想一一细谈。最主...
评分书已经看了一大半,还没看完,但是写点东西的冲动已经很难抑制,伴随着阅读过程中的感动,敬畏,当然,还有对于时代和某些人的愤怒。 一,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这世上关于学习,有三种人,一是念书人,二是读书人,三是做学问的人。毋庸置疑,陈寅恪先生,就是...
评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部传奇传记的重生 凤凰网读书频道《读药》周刊独家专稿,如无授权,请勿转载。 文/严杰夫(独立书评人)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句话用来形容新版《陈寅恪的最后20年》的“出世”可谓是再恰当不过。还记得1996年《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一书刚出版时...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评分煽情太过,实在看不下去...
评分较为真实地还原了陈寅恪和与他同时代的大知识分子们在建国后二十年的人生历程,内中所展现的那个时代的黑暗与荒谬读来让人几欲落泪。美中不足的是,作者采取的更多是文人笔法而非史家笔法,个人主观情绪过于强烈,因而美化、避讳和拔高在所难免,这多少影响了这本书的客观性。
评分搜集了很多资料并努力去理解陈寅恪的精神世界,这是可贵之处。但是,感情泛滥,文字无检束,使得本书的分量打了极大的折扣。
评分放在18年前看或許是本不錯的書,放在現在看就覺一般了,行文太輕浮,況且如此修訂,不出也罷,浪費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