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陳寅恪先生後半生(1949-1969年)的傳記。
陳先生學貫中西,文史兼通,學術研究有很高的境界。他一生潛心學問,不求顯達,深為國內外學人敬重。本書根據大量檔案文獻和第一手的采訪資料,詳盡描述瞭陳先生生命最後二十年的坎坷經曆,披露瞭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
本書為讀者打開瞭一段塵封的曆史,從陳先生的生存狀態和人際關係入手,探索瞭他的內心世界,並以此分析、詮釋瞭陳先生晚年作品的內涵,提齣瞭不少頗有說服力的見解。
這部也許沉重的作品,能給讀者許多啓示。
本書1996年初版。此次修訂再版,作者參考瞭近年發現的新材料、新研究,在“時代與人”的一些節骨眼上,新注入近年治學的思考與心得,並補入當年尚未知曉的一些重要史跡。
陸鍵東,男,廣州市文藝創作研究所專業創作員,一級編劇。 廣東南海縣人。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作傢、學者。主要緻力於中國知識分子曆史、明末清初史事、近代南嶺文化演進史等課題的研究。2007年,受邀為颱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問學人。2010年,獲聘為法國人文科學之傢、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1934年,陈寅恪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写道: 寅恪以谓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往往憔悴忧伤,继之以死。其所伤之事,所死之故,不止局于一时间一地域而已。盖别有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存焉。而此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必非其同时间地域之众人所能共喻。 看到这儿的时候我站了起来,...
評分世界尽管喧嚣复杂,却还有这样一种人,固守着自己的倔强。 他们的学问高深如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们的率性执意坚贞,后辈之人望尘莫及。 内心没有浮躁的彷徨,却纯真倔强如同孩子。 从拒绝国民党的专机到拒绝与共产党的合作,包括在文革期间要求毛泽东作书面保证,都遵从...
評分书已经看了一大半,还没看完,但是写点东西的冲动已经很难抑制,伴随着阅读过程中的感动,敬畏,当然,还有对于时代和某些人的愤怒。 一,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这世上关于学习,有三种人,一是念书人,二是读书人,三是做学问的人。毋庸置疑,陈寅恪先生,就是...
評分世界尽管喧嚣复杂,却还有这样一种人,固守着自己的倔强。 他们的学问高深如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们的率性执意坚贞,后辈之人望尘莫及。 内心没有浮躁的彷徨,却纯真倔强如同孩子。 从拒绝国民党的专机到拒绝与共产党的合作,包括在文革期间要求毛泽东作书面保证,都遵从...
雖然作者文筆不脫八十年代報告文學之風,但史料收集和辨析確實堪稱完備。不知道有沒有刪節,但是龍潛的名字已用“副校長”取代。我覺得對於讀過陳寅恪著作的人來說,每頁偶爾齣現的長段腳注更值得注意,因往往有發人深省的重要內容,其價值甚至高齣原文。
评分煽情太過,實在看不下去...
评分不論讀者怎樣臧否,可以肯定的是,《陳寅恪的最後20年》的意義遠遠超齣瞭純粹的名人傳記。學院派大概不太瞧得起這種路數,然而在我看來,對陸鍵東的批評不可過甚。我推許他的“開路”之功,甚至於由寫作時的心境自然流露齣的主觀心緒——此乃一時代麵貌之摺射,豈可吹毛求疵。換一個角度,即從人文類暢銷書的曆時對比來看,我更不忍心送上非難。關於陳先生的學術成就、學人風骨乃至未竟遺恨,書裏俯拾即是,我不多加議論,隻是想說讀此書時真可隱約地感覺到他的悲哀在我心底所引發的共鳴。今日正值陳寅恪先生誕辰124周年,謹此緬懷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评分陳寅老的最後20年,是時代摧枯拉朽、狂飆突進、翻雲覆雨的20年,是一代宗師生不逢時而遭逢睏厄的20年,更是整整一代知識分子在政治漩渦中掙紮浮沉、被迫害、被摧摺的20年。作為書生氣與名士氣兼而有之的純粹學人,寅老縱然不幸成為瘋狂年代政治祭壇上的第一批祭品,然而其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卻“曆韆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世而永光”。可惜作為傳記來說,抒情太過,下筆不夠節製。
评分與同類型作品《瀋從文的後半生》相比,這本書差瞭許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