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你》是20世纪最著名的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主要代表作,该著作对现代西方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已深入到哲学、神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各门社会科学之中。
马丁•布伯从犹太思想出发,对近代西方哲学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真正决定一个人存在的东西,决不是“我思”,也不是与自我对立的种种客体,而是他自己同世界上各种存在物和事件发生关系的方式。基于此,马丁•布伯论述了人的两种关系,即“我与它”和“我与你”关系。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德国宗教哲学家、翻译家,宗教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我与你》、《人与人之间》、《两种类型的信仰》、《善恶观念》等。
最近漫游于茫茫的孤寂中寻找答案,缓慢行走于思想的广袤高地中寻找答案。为什么需要答案?因为空虚,因为苍白,因为缺乏意义,因为无所依托,因为百无聊赖。面对这生命本身之无限空虚而带来的无限深渊,要么我们不做思考的沉浸并跟随所谓大众之经验与已有之成规,让自己在其间...
评分从2018年起,读过的好书都准备写个书评,看过的好电影都要写个影评。这里“好”的定义是我评分在四星及以上。一来是整理自己的思路和心得,二来是与大家共享好的信息。 《我与你》是我2018年读的第一本好书。 作者马丁·布伯是德国著名的宗教哲学家。所谓宗教哲学,意指用哲学...
评分这个中午,头顶上的天空蓝得所向披靡,迷惑人心。太阳从我的右边照耀着,沿街看到盆景般静默的松柏。阳光底下坐着一群老妇人,全部穿着黑色或灰色的衣服。她们的脸上没有遗憾,没有软弱,没有歉意,仿佛也看不到同情之心,看不到温柔之心。 这些日子以来,我感觉自己日渐静默...
评分认识这本书,是因为我喜欢的几个大腕——欧文·亚龙、朱瑟琳·乔塞尔森、肯·威尔伯——都在他们的书中援引到这本书及其作者:马丁·布伯。 译者大概是老派的知识分子,文风喜带着古意的华丽雄壮。作者谈的是相遇,然而透过这本书与作者的精神相遇,已不是件...
评分布伯的行文风格既有海德格尔式的艰辛晦涩,思想又有舍斯托夫之神韵。同时他认为尼采是以其独特的方式忠实于实在。书中两次提到尼采,对尼采的评价似乎不低。 在“它”之世界,因果性君临一切。因果性在“它之”世界具有无限统摄力。------p70. 这句让我想起舍斯托夫所指2×2=...
这是在何等的高度看待人世和信仰!深邃的洞悉,诗意的语言。虽然不能全懂,但读起来仍然是享受的。
评分马丁提出世界(自然,人,上帝)对人呈现为两重性,一种是我-你(我显现为人格),一种是我-它(展现为殊性,经验与利用的主体)。前者为关系世界,后者为可以被经验,利用的经验世界,也即物化的世界。前者是现时的,须领承与相遇,是活泼充盈的关系,不可被单纯分割为内在的我与外在的你。后者则是过去的,僵化的,既成的,是为我所用的它。虽然客观性语言至多仅能触及真实人生的边缘(p20),但同时,人无它不可生存(p34也即俗谛)。此两重性不可被搁置(哲学地化解),否则人亦不复为人(存在的命运)。马丁对关系与存在哲学的重视,在今天看来并非多么高深的见解,但也足以自省。马丁最终的归宿是基于关系的神学,上帝不在世界之外,也不在个体之中,而必须是我与你(上帝)的相遇,是现时的关系,是它之蛹不断化身为皈依的蝴蝶。
评分永恒、道或是实在,存在于“我—你”关系。永恒闪现于连接、参与、爱。直接说无我、唯我是歧途。
评分前言 后记 读后感一共135页,总共不超过五六万字,定价38元。我与你之间的距离,固然可以用上帝来提升,但是我总觉得这种价格,只能让我与你越来越远。
评分翻译流畅,丝毫不晦涩。马丁布伯这本太经典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