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布朗(Phillip Brown):
英国卡迪夫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杰出研究型教授。
休·劳德(Hugh Lauder):
英国巴斯大学教育与政治经济学教授。
戴维·艾什顿(David Ashton):
英国卡迪夫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荣誉教授、英国莱斯特大学荣誉退休教授。
本书探讨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对工作和收入的“破碎承诺”(broken promise)问题。接受更多更好教育就能带来好工作和高收入,这是教育曾经给人的“承诺”,但在大学生越来越多的今天,这样的“承诺”已没有了往日的价值,也可能无法兑现。按照作者的观察,劳动市场正在上演两极化的“拍卖”。在顶尖大学受教育的精英继续留在市场顶端,企业为争取他们,愿意支付高价薪水,就犹如增价拍卖。相反的,一般大学的毕业生没那么受市场青睐,在劳动市场上不得不压低薪水来换取就业机会,这就像是一场价格越标越低的荷兰式拍卖(Dutch Auction)。当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他们期待毕业后从事专业、管理阶层的工作,但一个国家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当白领。这也是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它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法,如何迎战这个挑战值得关注。
正在看这本书。说实话以我的水平看得很费劲,原本以为是小说之类的,没想到是一本学术气息很浓的书呢,虽然看得吃力一些,可是并不口水,有理论有数据,起码到目前为止都觉得是本值得一看的书。(๑>◡<๑) 等全都啃完会写个书评试试~
评分读这本书,对于我一个“文科生&女性”有点自讨苦吃。想起了章子怡在参加《最强大脑》时的感慨:死了许多脑细胞。 如果不是因为想将书本中知识补充到所从事工作的关系,我估计我可能早就将这样一本学术书浓郁的书丢在一旁了。(前年读《用消费改变世界》一书时亦有同感)。所读...
评分我对注释多的书都有好感,加上又是研究类的。有很多高新技术的名词和案例,我没读懂。我大概理解的全书重点讲的是全球的就业市场,人才教育的问题,在地域上重点还是美国。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观察全球的教育市场的,当然也包括中国的,不过他显然太乐观的估计了中国的大学生...
评分以为看了这本书就能得到接受什么教育的答案。结果看了一天也没找到答案,而且连本书在写什么都看不懂。我觉得西方的作者喜欢东拉西扯,海阔天空满嘴跑火车,不知所云。 以为看了这本书就能得到接受什么教育的答案。结果看了一天也没找到答案,而且连本书在写什么都看不懂。我...
评分读书是否有用,要看读的是什么书。书的内容很重要,要想读的书有用,它必须没有两点特性:【过时性&脱实性】。 过时性好理解,与海鲜、果蔬、食品的保质期一样,知识也有保质期,昨天的天气有用吗?没有,因为已经过时了。旧版的Android系统有用吗?没什么用,因为已经过时了,...
记住了数字泰勒主义
评分有理论,有数据,有逻辑分析。
评分可以说是近期买过的最差的书,完全被封面上的"教育"两字忽悠了。全篇感觉不知所云。
评分有理论,有数据,有逻辑分析。
评分可以说是近期买过的最差的书,完全被封面上的"教育"两字忽悠了。全篇感觉不知所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