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英時,安徽潛山人,1930年生於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讀於香港新亞書院及新亞研究所,師從錢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讀於哈佛大學,師從楊聯陞先生,獲博士學位。曾任密歇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現居美國。著有《漢代中外經濟交通》、《曆史與思想》、《史學與傳統》、《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曆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士與中國文化》、《硃熹的曆史世界》、《方以智晚節考》等。
本捲以“中國思想傳統及其現代變遷”為主題,所收文章論及儒傢思想、新儒學及其與佛道之關係以及反智論等中國思想傳統中的重大課題以及這些中國傳統價值係統與現代的“遭遇”。這些文章既有對中國思想傳統的整體觀察與把握,又有對具體時代和問題的個案研究,層次分明,論證翔實嚴密。展現瞭餘先生對中國近現代以來傳統思想所經曆的種種衝擊和變革的觀察與深思,針對性地疏理瞭中國思想傳統的核心內容與曆史脈絡,提齣並探討瞭現代儒學所遇到種種睏境及其所肩負的曆史使命。具有深刻的洞見和關懷。
本捲每篇文章都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學術水準,對中國思想史的相關核心問題有深入的思考,既有整體的觀察,又有斷麵的分析,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獨立成章而又緊密聯係。關注中國思想傳統及其現代變遷,把思想傳統放到文化曆史脈絡中,重新審視思想傳統的內容和價值。對中國思想傳及價值觀在近現代所遭遇的睏境,積極探索傳統的現代詮釋,同時對西方詮釋係統保持瞭謹慎,極富現實意義。剖析瞭中國傳統價值係統與現代的“遭遇”的方方麵麵。
自从读了余英时先生的书,便陷入了一种不能自拔的状态。从《朱熹的历史世界》到《士与中国文化》再到本书,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余英时先生深受钱穆先生的影响,对历史的理解与同情,以及对“士”阶层的看重。 对于儒学,当然也是抱着同情与理解的态度,我也一样。 经历了...
評分自从读了余英时先生的书,便陷入了一种不能自拔的状态。从《朱熹的历史世界》到《士与中国文化》再到本书,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余英时先生深受钱穆先生的影响,对历史的理解与同情,以及对“士”阶层的看重。 对于儒学,当然也是抱着同情与理解的态度,我也一样。 经历了...
評分上世纪九十年代文化讨论中,庞朴先生提出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作了区分,当时耳目一新,觉得许多问题说通了。学术讨论应先从规范概念开始,否则争了半天不知所云。 庞朴认为,传统文化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
評分中国传统并不是说只有集体,没有个人。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修身再齐家治国平天下),再到庄子的《逍遥游》,都有关于个人的涉及,但这种个人观念整体上是以大我为前提(魏晋时期格外强调个人)。在这一点上,与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别,西方个人主义起源于14,15世纪意大...
評分自从读了余英时先生的书,便陷入了一种不能自拔的状态。从《朱熹的历史世界》到《士与中国文化》再到本书,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余英时先生深受钱穆先生的影响,对历史的理解与同情,以及对“士”阶层的看重。 对于儒学,当然也是抱着同情与理解的态度,我也一样。 经历了...
第一篇關於漢代生死觀的考證非常有趣,從魂與魄概念的發微與聯係談起,從“魄,月質也”,闡明魄之特點淨白如月,進而不難理解為何傳說中嫦娥吃下長生藥飛升的終點是月桂蟾宮瞭。後幾篇論文探討瞭儒學在各時期的發展,曆代帝王如何釋義儒道法傢理論,以及中國思想史中的“反智”元素,及其如何滲透政治生活,均頗有創見。更可感受到作為錢穆學生,餘英時先生與其師理論的一脈相承,和對曆史同樣懷有“瞭解之同情”的深刻關懷。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如今世界強調融閤,不必拘泥固有,應放開懷抱包容萬象。也許這是句正確(或者趨於政治正確)的話語,而我認為民族認同應為抽象概念而絕不等同於虛無,如水流經土地灌溉植物,即使不可明見水的痕跡,但水已內化成植物養分,見此地植物美好,便可聯想水源豐沛。文化如水串聯每個人,藉鑒他物時勿削足適履。
评分反智論有點意思,要不怎麼說文革是封建主義亡魂不散呢。
评分文字清暢,思慮精實
评分把幾篇沒看過的掃瞭。這個也是痘痘送的。
评分反智論有點意思,要不怎麼說文革是封建主義亡魂不散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