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

白俄罗斯作家,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她曾多次获奖,包括瑞典笔会奖(1996)、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8)、法国“世界见证人”奖(1999)、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05)、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等。因为独立报导和批判风格,她的独立新闻活动曾受到政府限制,代表作《锌皮娃娃兵》曾被列为禁书。1992年,她在政治法庭接受审判,后因国际人权观察组织的抗议而中止。她还曾被指控为中情局工作,电话遭到窃听,不能公开露面。2000年,她受到国际避难城市联盟的协助迁居巴黎,2011年回明斯克居住。

2013年,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入围最终决选名单。目前她的作品已在19国出版,并创作有21部记录片脚本和3部戏剧(曾在法国、德国、保加利亚演出)。

出版者:花城出版社/铁葫芦图书
作者:S.A.阿列克谢耶维奇
出品人:磨铁·铁葫芦
页数:280
译者:方祖芳
出版时间:2014-6-15
价格:34.8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6071377
丛书系列:S.A.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集
图书标签:
  • 切尔诺贝利 
  • 纪实文学 
  • 纪实 
  • 诺贝尔文学奖 
  •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 外国文学 
  • 阿列克谢耶维奇 
  • 白俄罗斯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真实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 -------------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

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

★《纽约时报》——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伦敦时报》——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每日电讯报》——从受访者的独白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无论离这些事件有多远,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海啸不仅是由我们人类所造成的,而且还永无止尽。如果你对未来抱有好奇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

★《出版人周刊》——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国家》杂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杰出著作,忠实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与死亡。本书终于将在美国上架……这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书目杂志》——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刊于《晶报》深港书评·专题2015年10月18日 第A10版、A11版) 文/俞耕耘 S.A.阿列克谢耶维奇连续三年赔率领先,终获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这至少说明,这个名字虽不为国人熟悉,却自有得奖的道理。这位白俄罗斯女记者、纪实作家,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  

评分

我一直不敢阅读关于切尔诺贝利的文学作品,是因为我无法想象那相当于400颗原子弹的辐射灾难是如何的惨绝人寰。曾经有位反日同胞通过展览大量的南京大屠杀照片,来提醒我们30万这个数字是由怎样的惨烈来构成的。而如今,当我跟随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评分

这本书看完已经有好几天了。我已经放下了它,可是它不肯放过我。 这几天来,无论我在做什么:在大街上闲逛、在电脑前写字,在床上刷朋友圈,甚至是在吃东西时,书里某些句子,总会附带着场景感,幽灵般地浮上来。 “他的肺和肝的碎片都从嘴里跑出来,他被自己的内脏呛到。我用...  

评分

2015的诺贝尔文学奖,我的关注点依旧是恶趣味的“村上春树能否结束陪跑局面,拿一次诺贝尔文学奖”。 奖项公布前我特意去查了博彩公司的赔率,按照赔率显示,最有可能获奖的是白俄罗斯纪实文学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 纪实文学这个定语在当时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尽管我一开始连...  

用户评价

评分

各阶层访谈拼成那起事件,有些上层人物访谈难能可贵。最深的感触是斯拉夫人的集体价值观深入骨髓,进而一方面认同牺牲自我,一方面又对忽视个体的集体而愤怒。切尔诺贝利炸碎了人们的核心精神,个体被从集体中离弃,同时还被剥夺了生活,太可怜,太无辜。但猜测里面的每个人如果转换了立场,他们也都会做出属于那个立场的行为吧。对集体精神下的个体而言,集体既是我自己,又是陌生人。ps.连日本印度和美国都检测到了核辐射,中国当时又怎样呢?

评分

就好像急病和慢性病的区别,切尔诺贝利是急病,而我们现在生活的国度是慢性病。被污染的空气、水,无法知道安全性的食物,连危害也没有样本。隐瞒是第一要义,为所谓国家利益人命是微不足道的。依然妄自尊大地认为人定胜天。孩子仅仅是父母的责任,国家可无暇顾及。

评分

就是《切尔诺贝利的回忆》的新译本

评分

各阶层访谈拼成那起事件,有些上层人物访谈难能可贵。最深的感触是斯拉夫人的集体价值观深入骨髓,进而一方面认同牺牲自我,一方面又对忽视个体的集体而愤怒。切尔诺贝利炸碎了人们的核心精神,个体被从集体中离弃,同时还被剥夺了生活,太可怜,太无辜。但猜测里面的每个人如果转换了立场,他们也都会做出属于那个立场的行为吧。对集体精神下的个体而言,集体既是我自己,又是陌生人。ps.连日本印度和美国都检测到了核辐射,中国当时又怎样呢?

评分

虽然很奇怪地左或右都批评她,或者是政治阳谋的产物,或者是她作品艺术品味不高,没有创新。 说实话,应景地看完了这本书,震撼相当大。如果作品连面对现实予以表达(直笔或曲录)的可能都没有,那文学何谓?只是为了图饰现实或专营于个人一己之私的小我世界? 幸好,文学世界还有俄罗斯的高峰。而阿列克谢耶维奇从来不否认自己对俄罗斯文学的继承,可惜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忘却和拒绝俄罗斯文学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