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既保留了原作无规则的标点符号和异乎寻常的书写方式,又突出了原作完成和未完成的两个部分,同时也纠正了其他一些版本的错误,原原本本地再现了作者手搞的风貌,为翻译和认识卡夫卡的作品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力图为我国的卡夫卡读者和卡夫卡研究再现一个新的视野范围。
卡夫卡是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小说家。他的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作者:(奥地利)卡夫卡 译者:叶廷芳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影响遍布全世界,被尊为现代派文学大师。出生于奥匈帝国时期的布拉格,曾为保险公司职员,业余从事创作。生前在德语文坛几乎鲜为人知,死后引起世人广泛注意,成为美学、哲学、宗教和社会观念上激烈争论的焦点。先后出版《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和《饥饿艺术家》四部中短篇小说集;此外写有三部未竟长篇小说《失踪的人》《审判》《城堡》,在生前均未出版。
叶廷芳(1939—),浙江衢州人。1961年毕业于北大西语系德语专业。1964年进社科院外文所。历任全国德语文学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著有《卡夫卡——现代文学之父》《现代审美意识的觉醒》等;译有《迪伦马特喜剧选》《卡夫卡传》等。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也是捷克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卡夫卡只活到了40岁,便因为肺结核远离人间。 这样一个英年早逝的作家,能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呢? 阅读卡夫卡两年,城堡、短篇小说,包括审判,都仔细阅读过了。我们在阅读一般的书籍的时候,有时候是阅读作品本身,比...
评分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也是捷克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卡夫卡只活到了40岁,便因为肺结核远离人间。 这样一个英年早逝的作家,能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呢? 阅读卡夫卡两年,城堡、短篇小说,包括审判,都仔细阅读过了。我们在阅读一般的书籍的时候,有时候是阅读作品本身,比...
评分我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去形容卡夫卡。我猜他一定常常为他自己脑袋里冒出的想法而烦恼,是的啊,这是一个多么机敏的人。本书是一本绝佳的了解卡夫卡作品的小说集,包括作者生前发布的作品/未发布的作品和一封写给父亲的信。卡夫卡的小说似乎走向两个极端,极短篇的小说往往能够在极...
评分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也是捷克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卡夫卡只活到了40岁,便因为肺结核远离人间。 这样一个英年早逝的作家,能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呢? 阅读卡夫卡两年,城堡、短篇小说,包括审判,都仔细阅读过了。我们在阅读一般的书籍的时候,有时候是阅读作品本身,比...
评分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也是捷克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卡夫卡只活到了40岁,便因为肺结核远离人间。 这样一个英年早逝的作家,能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呢? 阅读卡夫卡两年,城堡、短篇小说,包括审判,都仔细阅读过了。我们在阅读一般的书籍的时候,有时候是阅读作品本身,比...
卡夫卡不愧为现实的敌人
评分之所以阅读卡夫卡,是因为卡夫卡是我们时代的感知先知。于本时代,我们体验到了那种困苦,却没有真正地、清晰地意识到它们是什么,也不能用语言表达它们,即使有,也只是破破碎碎、林林散散的经验之谈。而卡夫卡不同,他将那种东西用艺术的手法表达了出来,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这种“再往里,进不去,往外逃,出不来”的麻木、矛盾与痛苦。
评分我可能不太适合看卡夫卡。。
评分14年左右
评分下学期要讲《城堡》和《诉讼》,查缺补漏地读卡夫卡的短篇,这个版本收录了作家生前发表和未发表的所有作品,非常值得收藏。文学理解永远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读者的储备、经历、感知的增加,会反过来丰富对于文本的理解,读者越强大,理解就越有力量。这一次读,有的地方比从前琢磨得更清透了,但有的还是犹豫,好在可以在未来岁月里不断重读。理解卡夫卡的困难在于,我们不得不找到一些非常具体和“实”的对象,来安放他的隐喻与抽象投射,比如官僚制、父权、极权主义等等陈词滥调,一旦将无形的隐喻赋予具体的形态,卡夫卡的魅力就耗损了。不得已而为之,还是得配合他的日记和布罗德的传记来“落实”他的“玄思”。但是,没有必要神话他的所有作品,他自己都经常表示写得很糟糕,另外,应注意他的修辞套路、自我指涉习惯、逻辑进展的常用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