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明代)王陽明
鄧艾民(1920—1984),1920年生於湖南邵陽市,1939—1945年昆明西南聯大哲學係學生,1946—1950年北京西洋哲學編譯委員會譯員,1950—1956年教育部大學司任職,1956—1984年北京大學哲學係教員、副教授、教授。代錶作有《硃熹王守仁哲學研究》、《傳習錄注疏》。
上世紀八十年代關於《傳習錄》研究有兩部重要著作,一部是陳榮傑的《傳習錄詳注集評》,另一部就是鄧艾民的此書。鄧著在《傳習錄》個版本的把握以及在文字齣典的注釋方麵雖然稍遜於陳著,但最大特色在於將《傳習錄》與《陽明全書》作瞭嚴密的對照比勘,同時將《傳習錄》上中下三捲打通,對其中互有思想關聯的條目作瞭統一之觀察和考辨,這就為從整體上把握陽明思想提供瞭極大的方便。
阳明一生于事功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明史》评价他“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然“誉满天下,谤亦随之”,阳明也遭受到了常人难以预料、难以忍受的诽谤诬陷。但从另外一个方面看,阳明正是“人要在此等时磨炼”,“即知即行”,最终“因明至诚,以进于圣人...
評分阳明一生于事功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明史》评价他“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然“誉满天下,谤亦随之”,阳明也遭受到了常人难以预料、难以忍受的诽谤诬陷。但从另外一个方面看,阳明正是“人要在此等时磨炼”,“即知即行”,最终“因明至诚,以进于圣人...
評分《传习録注疏》是邓艾民先生终身致力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一项遗着。本书也与作者的经历一样,历经磨难,长期埋没于废纸堆中。艾民逝世以后,北京大学陈来博士将书稿推荐给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杨祖汉教授,并由法严出版社整理出版,本书才得以重见天日,我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
評分欲了解王阳明心学而非人云亦云,必读《传习录》。《传习录》在中国古籍中属于哲理思辨色彩较重的书籍,虽然大名在外,但是非真有需求者而不能读。 这个版本有几个特点需要注意: 1.此版本为繁体字,对文字方面有一定要求。但是这个要求应该不算太高,查一查字典当能解决。对于...
評分艾民先生的书终于要出版了。 现在海内外的朋友多知道我和冯友兰先生、张岱年先生的关系,但很少有人知道我和邓艾民先生的关系。 艾民先生是我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1979年夏,研究生一年级结束,当时作教研室主任的张先生(岱年),要我们“中国哲学史”专业的十个...
看瞭二十多天終於看完瞭。對知行閤一 緻良知的概念終於有瞭些粗淺的瞭解,陽明說的一些東西確實要比硃子更“貼心”,惜乎終不如硃門之光昌。不過這書看起來實在是太痛苦瞭,很多條目得反復看好幾遍纔能有所領悟。
评分通透,我所能覺知到的最通透之人。
评分學習指南...
评分讀書會用書。對這書,如果隻給一句話評論的話,我給:沒功勞,有苦勞。說是「注疏」,其實編者既沒「注」多少,「疏」更是不存在的,編者絕大多數時間就是在搬運「相關的」其他文獻抄在後麵供人參考,所以乍一看滿眼全是「參見」、「語本」,然後就是大段引文——我給「相關的」打瞭引號是因為你讀完後會發現大量的其實壓根沒什麼關係,令人懷疑到底是編者沒讀懂陽明在說什麼,還是編者覺得自己太懂陽明瞭要教讀者如何擴展閱讀,當然也有可能是後人整理手稿時給編亂瞭;又,編者所引的佛教內容,大部分生拉硬套,看到相似的文字就貼過來,其實內容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除此之外,編者有時不太誠實,有些說法明顯抄自前代注傢卻不標明齣處,結果前代注傢一錯就跟著錯,特彆尷尬。總之這本書作為「注疏」完全是失敗的,但作為一本資料集可以說差強人意。
评分心即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