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伊朗 女性 回忆录 伊斯兰 文学批评 随笔 纳菲西 外国文学
发表于2025-04-08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
不管以什么名义统治的极权本质上是一样的,形式上也大差不差,洗脑,禁锢,谎言,恐吓,杀戮,限制自由…阅读是避难所,是达到精神自由的路径,好的文学作品是有一定救赎作用的。
评分留著終章本打算在德黑蘭讀完,然而卻又原封不動帶回上海,這才合上最後一頁。在此處的「讀」與在彼處的「不讀」,都是為了想象的自由。
评分去年圣诞汉语版看了一次 英语原版看了一次 今年发生了这么多事 前几天一气之下把汉语版本又翻出来看了四分之三。
评分以文学鉴赏来切入伊朗社会(or vice versa),以非常有趣的视角探讨了很多问题,举重若轻。但是很明显的一个缺点在于许多记叙过于私人、过于碎片化了。
评分这个书最精彩的部分是文学评论。伊朗不仅有文艺青年,而且有摇滚乐。。。
阿扎尔•纳菲西(Azar Nafisi)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客座教授、对外政策研究院的对话研究项目负责人。曾在伊朗的德黑兰大学、自由伊斯兰大学以及阿拉美塔巴塔拜大学教授西方文学。1981年因拒戴头巾,被逐出德黑兰大学。1997年,从伊朗到美国。
纳菲西因《在德黑兰读<洛丽塔>》引发全世界的关注,她获得的奖项包括克里斯托弗•戈勃朗基金会国际思想与人文奖、伊丽莎白•安•斯通勇敢女性奖、美国移民法律基金会移民杰出成就奖、俄克拉荷马大学杰出校友奖等。蒙特霍里约克学院、斯腾山大学、戈切尔学院、巴德学院以及拿撒勒学院等多个高校均向她授予了荣誉博士学位。
纳菲西的文章广受欢迎,多见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以及《新共和》等著名媒体。著作另有:《我所缄默的事:一个叛逆女儿的回忆》《反地域:纳博科夫小说的批评性研究》《比比和绿色的声音》《想象共和国》等。
【编辑推荐】
◎隐秘的阅读所带来的“微小开口”,通往的却是极大的自由
◎一位叛逆的女教师,一群叛逆的女学生,一门特别的文学讨论课,一种不能放弃的自由坚持,最富争议的伊朗裔美国女作家关于中东及祖国现象之批判
◎本书曾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榜117周,入选《泰晤士报》“十年百部最佳 图书”,在美国大学图书馆借阅量总排名第二,获得美国独立书商协会年度非虚构图书奖等多项重要大奖
◎作者纳菲西是美国炙手可热的评论家,作品多见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著名媒体
【内容简介】
1995年秋,伊朗学者阿扎尔·纳菲西辞去教职,她挑选了七名学生,邀请她们和自己坚持一场秘密的读书会。每周一次,她们读纳博科夫,读菲茨杰拉德,读亨利·詹姆斯,读简·奥斯汀。
对这些作品中人物与命运的讨论让她和她的学生们越发领悟到自由与自我的意义。她和她的学生们秘密而坚定地反抗着,在政府强制要求女性戴面纱着黑袍的时候,私下悄悄地化妆、涂指甲油,她们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期盼着美好的未来。面纱和黑袍之下,藏的却是她们五彩缤纷的梦。而阅读,则是她们作为个体的最后也是最不能放弃的坚持抗争、追求自由的方式。
纳菲西以清新而富有诗意的笔调,记录这些德黑兰的年轻女性如何阅读这些被伊朗政府列为禁书的西方文学名作。她们个体的生命历程亦证明:隐秘的阅读所带来的“微小的开口”,通往的却是极大的自由。
【名人及媒体推荐】
这本书记录了纳菲西如何自己抵抗、同时也帮助他人抵抗伊斯兰对女性发动的战争,我深受感动。她的回忆录包含重要和深邃的反思:神权政体造成的创伤、对自由的沉思和痛苦追求——以及在接触良师与名著时带来的乐趣及自我意识,这一点尤为震撼人心。
——苏珊·桑塔格
有如漂浮于伊朗茫茫大海中的一艘文学救生艇。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一部关于在伊朗伊斯兰革命时期教授西方文学的回忆录,蕴含着深刻和精彩的洞见。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
——伯纳德·路易斯
纳菲西是伊朗历史上的英雄之一。
——杰拉尔丁·布鲁克斯
振聋发聩,感人肺腑……对文学潜移默化作用的有力阐释:关于艺术可以为那些生活在暴政下的人们提供的逃离意识形态的避难所,关于艺术在个体声音中的积极和颠覆性的信念。
——角谷美智子《纽约时报》
有些最有才华的散文家写的书里,会包含他们所做的最重要的人生决定及其代价所产生的热度与挣扎,而作者不过是在述说生平种种,他们抛在身后的来时路满是悲伤和熠熠闪光的失落。《在德黑兰读<洛丽塔>》就是这样一本书。
——莫娜·辛普森《大西洋月刊》
一个关于伊朗女性以秘密的方式反抗政权的深刻而炽烈的故事。
——《沙龙》
激动人心地记录下了对智识之自由永不满足的渴望。
——《今日美国》
难以归类为回忆录、文学批评或社会历史中的任何一种,尽管本书称得上这三个类别中的佳作……纳菲西写出了一部关于生命和文学之关系的独创作品。
——《出版人周刊》
一本关于压迫政权下的生活和文学生命力的私密回忆录……本书和纳菲西教授的名著一样丰富深刻。
——《迈阿密先驱报》
1956年,纳博科夫在《洛丽塔》的出版后记中有些悲观的写到,不应指望一个自由国家的作家会关心美感和肉欲之间的确切界限。在对《洛丽塔》的解读中,他遭受到了各式各样的误读,色情可能是贴到这部作品上最耀眼的标签,而类似于“古老的欧洲诱奸了年轻的美国”这样的隐喻式评价...
评分http://www.douban.com/event/25777973/discussion/612935358/ 根据活动录音整理而成,已经校对,有些许次序的调换和语句的修改。 我的部分,基本是自己做的整理。 张阅:请问在座的各位,有没有在伊斯兰地区的朋友?那么日本朋友或者台湾朋友呢? 有的吧...
评分“女警卫拿了张卫生纸,要我把脸上涂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擦干净。 我说我什么也没涂,她就自己拿着卫生纸擦。由于结果令她不满意,因为我真的没化妆,她就更用力擦,擦到整层皮都快被她磨下来了……” 20世纪80年代,伊朗的大学教授阿扎尔·纳菲西正经历着这样荒谬的“...
评分将“德黑兰”与“《洛丽塔》”置放于同一语境中,显然有撩拨读者想象空间的意味。而事实上,伊朗女学者阿扎尔•纳菲西的《在德黑兰读〈洛丽塔〉》并无哗众之意,只是平实地讲述一段往事而已,不过因为处于特殊时期(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伊朗),连阅读西方小说也成为禁忌,于...
评分在穿行都市的巴士上读纳菲西写她在动荡的德黑兰街头奔跑,在旧书店的屋檐下躲避枪火,在人群中寻找熟悉的面孔,在喧嚣的大学论坛上与左派论战,在拉起窗帘的家中客厅和解下面纱的学生们读《洛丽塔》,读《伟大的盖茨比》。隔着灰蒙蒙的城市大气,这一切似乎遥远而不真切,但又...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