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伊朗 文学 外国文学 阿扎尔·纳菲西 女性 伊朗文学 文学评论 政治
发表于2025-02-22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
对这本书感受有些复杂,作者与她笔下那些女性的经历值得书写,她对《洛丽塔》和《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解读也很有趣(亨利詹姆斯和简奥斯汀我没怎么读过),然而作者本人的写作实在是有些自恋了,克制一点更好。另,由于是台湾翻译的原因,很多名词与大陆的翻译不一样,略不习惯。
评分关于真相的顿悟,关于自由的苦楚,关于政治无孔不入的渗透和自我认同。喜欢关于《Gatsby》的审判,荒诞又真实。纳菲西终究还是幸运的,至少从文学中得到救赎和想象的自由。
评分作者还是更适合写论文或者写评论,作为小说来看,写得很蹩脚
评分最初期待的是在伊斯兰文化背景下对文本的不同解读,虽然也有,但只是篇幅极少的点缀。其余都在絮叨谈话和遭遇。
评分我们在小说中探讨的并非现实,而是真相的顿悟。
阿扎尔•纳菲西(Azar Nafisi)
伊朗裔美国女作家、学者、评论家。
1955年生于伊朗,13岁赴海外留学,26岁时获得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归国任教于德黑兰大学等三所高校,但因在女性的穿着与行为等问题上与校方产生严重分歧而被辞退。1997年纳菲西返回美国,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就职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除此书以外,纳菲西还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文化批评专栏,如今已成为美国炙手可热的评论家。
伊朗女学者阿扎尔•纳菲西从海外归来到祖国伊朗的大学中任教西方文学课程,却正好遇到伊斯兰革命,她所选用的《洛丽塔》等经典西方文学作品均为政府明令禁止的篇目;而在生活上,她也不满于政府对于女性穿着与行为的种种限制。就在革命最激烈的时期,作者还是坚持自己的自由思想,并在秘密组织的晨间与晚间的秘密读书会上引导她的学生们体会这些经典作品。在政府的高压下,甚至是警报声的伴随下,这些对于作品中人物与命运的讨论让她的学生们愈发领悟到自由与自我的意义。她和她的学生们秘密而坚持的反抗,在政府强制要求女性戴面纱着黑袍的时候,私下悄悄地化妆、涂指甲油,她们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期盼着美好的未来。在面纱和黑袍的束缚下,却藏着她们五彩缤纷的梦。而阅读,则是她们作为个体的最后也是最不能放弃的坚持抗争、追求自由的方式。
生活在一个极权社会中,人们不自觉的生出许多反抗的方式。一、两个“自我”,一个在明,一个在暗;一个伪装,一个真实。二、政*治之战与生存之战,达者直指政*权的弊端,穷者利用政*权的空隙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三、对文化压制的反抗,可谓花样繁多,技术先进,...
评分 评分刊《经济观察报》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北朝鲜的一举一动都被世人所关注着。这里所说的“众所周知的原因”,当然包括这个国度里充满了各种的禁忌。禁忌产生好奇,让世人对了解北朝鲜的心理更加强烈。前几年,报告文学作家叶永烈先生深入北朝鲜之后,出版了《真实...
评分1956年,纳博科夫在《洛丽塔》的出版后记中有些悲观的写到,不应指望一个自由国家的作家会关心美感和肉欲之间的确切界限。在对《洛丽塔》的解读中,他遭受到了各式各样的误读,色情可能是贴到这部作品上最耀眼的标签,而类似于“古老的欧洲诱奸了年轻的美国”这样的隐喻式评价...
评分澎湃新闻:为什么会写下《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纳菲西:与其说是作家选择了写作主题,不如说是这些主题选择了作家。我的某个经历、想法或某种情绪会牢牢抓住我,萦绕心间。我常常夜不能寐地思考这些,然后很快就想从各个角度调查并研究它,这是我开始创作的原因。住在伊朗的...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