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伊朗 文学 外国文学 阿扎尔·纳菲西 女性 伊朗文学 文学评论 政治
发表于2024-12-22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4
我现在对这种反抗味道太重的书持怀疑态度,不过语言还不错。
评分在贫瘠的荒漠中,人们对艺术的渴求与珍视更加迫切。极权下的伊朗读来如此熟悉,作者是个良好的文学批评家,对西方小说作品信手拈来。然而从小说艺术来讲,我并不喜欢作者的写法,从一开始作者就站在遥远而舒适的美国以第三者且过去时的视角讲述这个故事,这与小说中的“我”最后的选择一样,她还是逃离了并不想承受这些痛苦。(作者仿佛也意识到了,大概是论文写多了总忍不住以客观而分析的语言。)因此,故事中的姑娘们,那些无处可逃的人,形象并不丰满而有血肉。作为读者的我们甚至与那些姑娘一样,对这样的背叛愤怒。然而有些痛苦是不是就是白白忍受且毫无必要的。不知为何,最后见到鲁西小姐的那一幕,她说女儿叫黛西时最让我难过。那个最顽固的,你以为她没有在听的姑娘,其实还是牢牢记得那些课。也许,“革命者”的大梦初醒才是最悲哀的。
评分说来可笑,《洛丽塔》27元,这本还要贵,shit,而且感觉没啥玩意。
评分公车读物。6月12日看完。国内读者读着会联想很多吧……作者笔下的德黑兰让我有种不能解释的怀疑。
评分早先伊朗印象,无非他人旅拍的各色清真寺,马汉航空带你飞的异域风情。即便看电影,也就是“逃离德黑兰”以后,越拍越简约的伊朗电影。每当讨论中国电影审查时,伊朗审查官也会跟着,被拉出来遛一遛。纳菲西这本书,刚好贯穿了伊斯兰革命以及之后残酷的两伊战争,及至作者选择离开。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开始不是那么模糊。女性地位,还有头巾的颜色变化,罩袍里面的身体。原来“天堂的颜色”,还有那个意思。作者和她的丫头们都认同伊朗的现实是虚构小说所无法描述的,否则只会显得太闹腾,难以置信。但伊朗,就是这么走过了四十年。眼下读这本书,无论对照伊朗的当下时,还是瘟疫肆虐的神州大地,都感觉是最好的时机。
阿扎尔•纳菲西(Azar Nafisi)
伊朗裔美国女作家、学者、评论家。
1955年生于伊朗,13岁赴海外留学,26岁时获得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归国任教于德黑兰大学等三所高校,但因在女性的穿着与行为等问题上与校方产生严重分歧而被辞退。1997年纳菲西返回美国,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就职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除此书以外,纳菲西还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文化批评专栏,如今已成为美国炙手可热的评论家。
伊朗女学者阿扎尔•纳菲西从海外归来到祖国伊朗的大学中任教西方文学课程,却正好遇到伊斯兰革命,她所选用的《洛丽塔》等经典西方文学作品均为政府明令禁止的篇目;而在生活上,她也不满于政府对于女性穿着与行为的种种限制。就在革命最激烈的时期,作者还是坚持自己的自由思想,并在秘密组织的晨间与晚间的秘密读书会上引导她的学生们体会这些经典作品。在政府的高压下,甚至是警报声的伴随下,这些对于作品中人物与命运的讨论让她的学生们愈发领悟到自由与自我的意义。她和她的学生们秘密而坚持的反抗,在政府强制要求女性戴面纱着黑袍的时候,私下悄悄地化妆、涂指甲油,她们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期盼着美好的未来。在面纱和黑袍的束缚下,却藏着她们五彩缤纷的梦。而阅读,则是她们作为个体的最后也是最不能放弃的坚持抗争、追求自由的方式。
纳菲西把自己的人生凝聚到这本书中,以她爱的文学为篇章,以时间为线索,向我们细细道来她的挣扎和热爱。 对文学的热爱、对政治的关心让这本书和我之间有了某种默契。作者就像是我文学课的老师,亲切的讲述在极权的统治下应当如何坚持自我——若无想象的自由便无个人的自由。如...
评分纳菲西把自己的人生凝聚到这本书中,以她爱的文学为篇章,以时间为线索,向我们细细道来她的挣扎和热爱。 对文学的热爱、对政治的关心让这本书和我之间有了某种默契。作者就像是我文学课的老师,亲切的讲述在极权的统治下应当如何坚持自我——若无想象的自由便无个人的自由。如...
评分在穿行都市的巴士上读纳菲西写她在动荡的德黑兰街头奔跑,在旧书店的屋檐下躲避枪火,在人群中寻找熟悉的面孔,在喧嚣的大学论坛上与左派论战,在拉起窗帘的家中客厅和解下面纱的学生们读《洛丽塔》,读《伟大的盖茨比》。隔着灰蒙蒙的城市大气,这一切似乎遥远而不真切,但又...
评分纳菲西把自己的人生凝聚到这本书中,以她爱的文学为篇章,以时间为线索,向我们细细道来她的挣扎和热爱。 对文学的热爱、对政治的关心让这本书和我之间有了某种默契。作者就像是我文学课的老师,亲切的讲述在极权的统治下应当如何坚持自我——若无想象的自由便无个人的自由。如...
评分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