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紮爾•納菲西(Azar Nafisi)
伊朗裔美國女作傢、學者、評論傢。
1955年生於伊朗,13歲赴海外留學,26歲時獲得美國俄剋拉荷馬州立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後歸國任教於德黑蘭大學等三所高校,但因在女性的穿著與行為等問題上與校方産生嚴重分歧而被辭退。1997年納菲西返迴美國,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就職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除此書以外,納菲西還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等主流媒體上發錶文化批評專欄,如今已成為美國炙手可熱的評論傢。
伊朗女學者阿紮爾•納菲西從海外歸來到祖國伊朗的大學中任教西方文學課程,卻正好遇到伊斯蘭革命,她所選用的《洛麗塔》等經典西方文學作品均為政府明令禁止的篇目;而在生活上,她也不滿於政府對於女性穿著與行為的種種限製。就在革命最激烈的時期,作者還是堅持自己的自由思想,並在秘密組織的晨間與晚間的秘密讀書會上引導她的學生們體會這些經典作品。在政府的高壓下,甚至是警報聲的伴隨下,這些對於作品中人物與命運的討論讓她的學生們愈發領悟到自由與自我的意義。她和她的學生們秘密而堅持的反抗,在政府強製要求女性戴麵紗著黑袍的時候,私下悄悄地化妝、塗指甲油,她們有自己的夢想和追求,期盼著美好的未來。在麵紗和黑袍的束縛下,卻藏著她們五彩繽紛的夢。而閱讀,則是她們作為個體的最後也是最不能放棄的堅持抗爭、追求自由的方式。
1956年,纳博科夫在《洛丽塔》的出版后记中有些悲观的写到,不应指望一个自由国家的作家会关心美感和肉欲之间的确切界限。在对《洛丽塔》的解读中,他遭受到了各式各样的误读,色情可能是贴到这部作品上最耀眼的标签,而类似于“古老的欧洲诱奸了年轻的美国”这样的隐喻式评价...
評分刊《经济观察报》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北朝鲜的一举一动都被世人所关注着。这里所说的“众所周知的原因”,当然包括这个国度里充满了各种的禁忌。禁忌产生好奇,让世人对了解北朝鲜的心理更加强烈。前几年,报告文学作家叶永烈先生深入北朝鲜之后,出版了《真实...
評分文 采访/罗四鸰 2001年9月11日,纽约。当飞扬的尘埃在世贸大楼双子塔旁落下,一位不知名的妇女从尘埃中走出来,满身疲倦,向守候在那里的记者问:“为什么?” 2015年的《查理周刊》事件和ISIS国的兴起,让这道难题越发变得沉重。 为什么?十多年来,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評分文 采访/罗四鸰 2001年9月11日,纽约。当飞扬的尘埃在世贸大楼双子塔旁落下,一位不知名的妇女从尘埃中走出来,满身疲倦,向守候在那里的记者问:“为什么?” 2015年的《查理周刊》事件和ISIS国的兴起,让这道难题越发变得沉重。 为什么?十多年来,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評分在穿行都市的巴士上读纳菲西写她在动荡的德黑兰街头奔跑,在旧书店的屋檐下躲避枪火,在人群中寻找熟悉的面孔,在喧嚣的大学论坛上与左派论战,在拉起窗帘的家中客厅和解下面纱的学生们读《洛丽塔》,读《伟大的盖茨比》。隔着灰蒙蒙的城市大气,这一切似乎遥远而不真切,但又...
說來可笑,《洛麗塔》27元,這本還要貴,shit,而且感覺沒啥玩意。
评分算是最近看的最好的評論類書籍,一位優秀的集權主義下的女性作傢,深刻、自我並且堅韌!
评分【中東現場】夜色溫柔
评分在手機光亮下讀完這本書的最後一頁,迴想起來,從小到大齣於各種原因偷偷摸摸看書相比之下實在是過於渺小。傲慢與偏見和舞會的比喻極為enlightening,而我也無法繼續無視亨利詹姆斯。魔術師形象過於吸引我,想象永遠指嚮群體箝製下的個人救贖之路。譯筆甚佳,可惜專名多和通譯有所脫節。
评分最初期待的是在伊斯蘭文化背景下對文本的不同解讀,雖然也有,但隻是篇幅極少的點綴。其餘都在絮叨談話和遭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