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组曲

法兰西组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1903年出生于俄国基辅的一个乌克兰犹太银行家家庭,十月革命后,她随家人移居巴黎,入读索邦大学。1929年,她凭借处女作小说《大卫·格德尔》迎来了文学上的成功。内米洛夫斯基活跃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巴黎文坛。然而,由于她的犹太身份,尽管她于1939年皈依天主教,仍无法获得法国国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巴黎大逃亡之后,她躲在法国东部一个小镇里,后遭法国宪兵逮捕,于1942年8月17日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

2004年,内米洛夫斯基的长女德尼斯将母亲遗物中找到的未完成小说《法兰西组曲》整理出版,获得当年度法国雷诺多文学奖,这是该奖历史上第一次颁给一位去世作家。内米洛夫斯基和她的作品重新受到世界的关注。

除了《法兰西组曲》,内米洛夫斯基的代表作还包括短篇小说集《星期天》、中篇小说《大卫·格德尔》《库里洛夫事件》《舞会》《秋之蝇》《孤独之酒》《伊莎贝尔》、传记《契诃夫的一生》等。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作者:[法]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出品人:99读书人
页数:488
译者:袁筱一
出版时间:2015-8
价格:3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50014183
丛书系列:胜利译丛
图书标签:
  • 二战 
  • 外国文学 
  • 内米洛夫斯基 
  • 法国文学 
  • 法国 
  • 小说 
  • 法國文學 
  • 巴黎大逃亡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法兰西组曲》以白描的方式描绘了一九四〇年巴黎大逃亡,法国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卷入了这悲剧性的混乱之中。画面中有被情人抛弃的情妇,有被粗俗平民恶心坏了的大资产阶级,有堵塞了法国各条公路、在突如其来的轰炸中受伤而被丢弃在农庄的伤者……接着,敌人占领了这块麻木而惊恐的土地。占领军的出现激化了社会矛盾和居民的挫败感,人们醒来了。然而在暗流涌动中,一个德国军官和一个法国已婚女人之间,萌生了敏感的爱情……

内米洛夫斯基用她生命最后几年的痛苦和光彩夺目的才华,以虚构世界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那个曾经的过去:人物、事件和背景。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很久以来,似乎都找不到有哪一种如此般的悲惨幕后让我震惊到说不出话来。 作者曾是一位很有名的犹太裔作家。在体验了战争磨砺后,她决定写一部1000页,由五部分构成的史诗。就在完成第二部时,她被送去了奥斯维辛集中营。这部未完成的书稿一直在她孩子的身上保管着,直到60年...  

评分

我曾认为,女性作家是永远难以企及伟大的,因为她们无法摆脱顾影自怜的自恋,这一女性作家特质,在成就了她们的同时也成为她们的局限。 《法兰西组曲》是我看到的一个例外。它让我看到一位女性作者可以超脱自身的小世界,对时代和世界怀有真真切切的关注。宛如工笔画一般...  

评分

文学即人学。假如机缘巧合,老调重谈也有老调重谈的好处。读完《法兰西组曲》后突然想到的,竟是老高尔基这句悖时又悖时的话。的确,在这部堪称史诗以二战为背景的作品中,作者展示了非凡的的文学造诣和卓越的思想深度。优雅的叙述节奏,生动的细节刻画,以及深刻的人性洞察,...  

评分

每一次看伊莱娜的作品都会让我感觉被一种深深的绝望压迫着,这种感觉在这一次更是久久无法散去。每一个伊莱娜笔下的人都有着被生活所扭曲后的真实,她可以将人性深处那种自私放大后以一种让人感觉无奈的方式呈现出来,就如同一件被磨破了美丽外衣的物件,将其内底的粗糙坦露在你...  

评分

这本书是作者在德占时期的法国写成的,喜欢她一个人出门走很远的路挑一处合适的风景来完成这部作品,一部计划中的史诗。 作者与时间和局势赛跑,计划写五部独立又相连的故事,最终也只完成了两部。随后被捕,十来天后移送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当天惨遭杀害,留下丈夫和两...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更喜欢的是第二部《柔板》这一卷确实打动了我,很难想象战争中敌对的两个国家会有这样的情景,和从来所了解到听到看到的都不一样。细想释然,我们毕竟是人,活生生的人,虽然生活在那样的时代。“他们想让我们相信,我们处在一个集体时代,个体应当为了社会的生存付出生命,而我们不愿意看到是社会为暴君们的生存付出生命的代价。”我喜欢作者写的这卷,真的喜欢,也认同作者在手稿中写的那些,“历史事实、革命事实等都应当蜻蜓点水般带过,而真正应当深化的,是日常生活,令人感动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它所具有的戏剧性的一面。”伊莱娜忠实的履行了这一点,终于日常生活中点滴,这也是最打动我的,平凡中的伟大,平淡中的惊愕。(怎么删都放不下...就发个读后感吧..)

评分

一直忘记标记了 还不错 女作家独有的强烈感官 完全可以想象伊莱娜是怎样躲在房屋内看着 感受着 描绘下“没能藏好的窗子 在柔和的阴影里闪烁着的屋顶 还有大门上每一处突起都泛着微光的金属装饰” 最后敌对的两方之间暧昧的空气 却又在最后一秒说出的“我不能” 是个人的分裂也是个人和时代之间的撕扯 个人和时局的分裂在此书多有体现 比如德国人被刺杀后的反应 制得一读

评分

我更喜欢的是第二部《柔板》这一卷确实打动了我,很难想象战争中敌对的两个国家会有这样的情景,和从来所了解到听到看到的都不一样。细想释然,我们毕竟是人,活生生的人,虽然生活在那样的时代。“他们想让我们相信,我们处在一个集体时代,个体应当为了社会的生存付出生命,而我们不愿意看到是社会为暴君们的生存付出生命的代价。”我喜欢作者写的这卷,真的喜欢,也认同作者在手稿中写的那些,“历史事实、革命事实等都应当蜻蜓点水般带过,而真正应当深化的,是日常生活,令人感动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它所具有的戏剧性的一面。”伊莱娜忠实的履行了这一点,终于日常生活中点滴,这也是最打动我的,平凡中的伟大,平淡中的惊愕。(怎么删都放不下...就发个读后感吧..)

评分

第一部,六月风暴,每一小章节转换一个家庭,或是一个人的人物视角。以智性且细腻的笔触描绘在德侵法期间,巴黎大逃亡的众生相。很值得参考与借鉴视觉转换的写作技巧。第二部,柔板,主要描绘了借住民居的德国军官与战俘妻子露西尔之间产生的复杂情愫。以及逃回法国的农民伯努瓦枪杀借住自己家挑逗妻子玛德莱娜的德军翻译后,露西尔冒险窝藏德军大肆追捕的伯努瓦,因对德国军官不得不有所隐瞒,对其情感带来的巨大影响。对战争描绘较少,对情感解读较多。犀利的言辞独到的见解。最终以德军移俄结束。“我们很清楚,人都是复杂、多样、分裂的,有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方面,然而必须借助战争或是大的变故才能够看到这一点。

评分

作者是我最喜欢女作者之一,特别惊艳和恢宏的书,带着特有的沉静和讽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