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主义”的概念史(1901-1932)

中国“人文主义”的概念史(1901-193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章可
出品人:
页数:288
译者:
出版时间:2015-10
价格:4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9119268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思想史
  • 概念史
  • 人文主义
  • 近代史
  • 中国近代史
  • 章可
  • 历史
  • 历史学
  • 中国人文主义
  • 概念史
  • 1901-1932
  • 思想史
  • 现代中国
  • 文化转型
  • 哲学史
  • 知识分子
  • 现代性
  • 启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人文主义"的概念史(1901-1932)》采取概念史的研究方法,探讨“人文主义”这个概念在近现代中国逐步生成的历史。《中国"人文主义"的概念史(1901-1932)》并不是从学界已有的“人文主义”定义出发,追溯这个观念的发生和演变,而是以概念的词汇形式为主要关注点,力图回到近代中国的原初历史语境,探索晚清以来对“humanism”这一西方概念的翻译过程和多重理解。

《中国"人文主义"的概念史(1901-1932)》将“人文主义”的涵义分为“史学概念”和“哲学概念”两种,前者意指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文化运动,而后者则表示与“人”有关的普遍的思想观念。作为史学概念的“人文主义/humanism”与中国西方史学中对“文艺复兴”的叙述密切相关,它本身生产的历史能体现汉语西史叙述的建构性。而作为哲学概念的“humanism”最初被译为“人道主义”。到了民国初年,“人道主义”的涵义逐渐转向“humanitarianism”。后来的学者创制出新的“人文主义”概念,正是基于对“人道主义”的批判,而这一新概念也很快与学者对中国传统的再诠释结合起来。

作者简介

章可,浙江杭州人,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2009年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获博士学位,曾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史学理论等。

目录信息

导论
一、研究界说:观念史与概念史
二、学术史回顾和译名问题
三、德语“Humanismus”概念溯源
四、英语“humanism”概念略说
上编作为史学概念的“人文主义”
第一章20世纪前汉语文献里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第一节明末清初“文艺复兴文化”的传人
第二节19世纪的西方文艺复兴书写
第二章清末西方史学里的“人文主义”译词
第一节《欧罗巴通史》中的“人道派”
第二节西史译著中的“人文主义”
第三节其他书籍中的“人文主义”
第三章清末“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知识生产
第一节复古与开新:“古学复兴”的两面
第二节中世纪还是近代:“文艺复兴”的时代定位
第三节从译词到内容:西方历史知识如何构成
第四章民国初年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表述
第一节围绕译名的争论
第二节史学经典叙述的确立
下编作为哲学概念的“人文主义”
第五章晚清有关“人”的思想
第一节人类平等观念
第二节“仁”的诠释与儒学人道思想
第六章译词之争:“人道主义”与“人文主义”
第一节《新尔雅》:“人道主义”的出现
第二节清末民初辞典里的“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
第七章利己与利他:周作人与“人道主义”
第一节《人的文学》中的两种主义
第二节“人道主义”与俄国文学
第三节“人道主义”与武者小路
第八章普世与国家:五四时期的“人道主义”
第一节普世主义和博爱精神
第二节“人道主义”与中国现实
第三节从“人道主义”到“人文主义”
第九章“学衡派”与“中国人文主义”概念
第一节梅光迪的精英主义个人观
第二节人文主义与“内在制约”
第三节中庸:儒学人文主义的原则
第四节道德人文主义的产生
第五节寻找中国的人文思想
余论“中国人文主义”的发明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用“概念史”的研究方法考察中国“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展开,是个很有意思的题目。粗翻了一下,感觉作者的史料钩沉比较细致,论述框架也挺清楚。结论部分提出的现代中国学人为什么要选择“人文主义”来梳理和定义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遗产(特别是儒家)的命题,我觉得值得进一步展开和讨论。对于有兴趣从中西比较视野下来关照现代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者和读者来说,这是一本比较有参考价值的专著吧。

评分

作者将人文主义作为史学概念和哲学概念分别加以阐发。用大量篇幅叙述了humanism从人道主义到人文主义的译名演变问题。抛去对人的观照这一基本出发点,“人道主义”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博爱精神、普世主义和激进的反传统倾向。“人文主义”则是一个与文化保守主义相连的概念,学衡派将人文主义与儒学接合,将其视为传统与现代性的融粹,以“自制、执中”为原则的个人道德自律。学衡派立场与新文化派形成对峙,前者对现代化弊端的认识和批判更加深刻。但在历史背景的限制下,学衡派也不得不寻找一条妥协的路径,用吴宓的话说,即在现代性框架之上保留儒家“道德之本体”即可。本书对中国人文主义概念史的梳理颇为详尽,但作者本人的观点似乎仅仅是复述了学衡派的主张。而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理解人文主义,似乎是一个更艰难且有价值的议题。

评分

这才是我想做的概念史啊!

评分

国内概念史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在一个“个人”缺失的政治文化下,读一读百年前中国人对“人道”“人文”的思考,或许发现,蓦然回首,在肯定人的价值这条道上,我们并未往前走多少。

评分

值得关注的探索,论述有闪光处,算比较完整的博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