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竞璇,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留学法国,修读政治学,集中研究黑非洲国家,历时七年余,在波尔多大学获博士学位。返港后相继在中文大学及城市大学研究及授课十余年。后辞去教职,现为自由撰稿人,并担任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名誉研究员。著作包括《穷风流》、《据我所知》等。
《远在古巴》是雷竞璇数次探访古巴,写下的随笔游记精粹。带着曾在古巴谋生的父辈记忆探访古巴老城,雷竞璇将所见、所闻、所感汇集成文字,将古巴现在的面貌和老华侨们的记忆,留驻在迅疾的时光中。
以父辈们的200封书信为起点,雷竞璇使用第一手素材,三次到访古巴,采访40位垂垂老矣的古巴华人,从早期在种植园里收甘蔗的劳工,到经营小店铺的商人,到参与古巴革命乃至后来身居高位的军人,到国际上有相当名望等等华裔画家,乃至被华人收为养女登台唱粤剧的古巴人,从而对古巴华人及其后裔展开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深入探寻。同时,雷竞璇通过对当代古巴民众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从中洞见古巴的特别——这个热带阳光照耀下的社会主义国家,“贫穷,但不悲惨凄苦”,进一步思考,如今,在剧变前夜的古巴,又将何去何从?
- 在書店碰上這書, 即買。比星期日明報的介紹快了一天, 滿足了自己的虛榮。 - 雷競璇是我很喜歡的一位作者/學者, 以前他在信報副刊的文章有兩三年是我必讀的, 後來沒有買信報, 接觸少了。他的學術功底很深厚, 寫的東西十分扎實, 可以說追十世都追不到。 - 他寫的<窮風流>當年...
评分对于古巴,我所知甚少,总觉得那片土地神秘难测。 《远在古巴》这本书作者雷竞璇出生在一个特殊家庭,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曾半生漂泊在古巴,母亲祖母带着他们兄妹移居香港生活。他们的家庭与古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祖父和父亲相继过世,作者以两百封家信为起点,多次到访古巴,...
评分这本书写得太不精彩,好好一个吸引人的主题却写得拖沓无趣又冗长。然而这本书又太认真,诚实、甚至是不加必要修饰地呈现了古巴第一手资料所呈现的原貌。书中有不少地方都可见着作者的严谨和用心,比如还原书信时的说明、提供书中未言尽的相关阅读及影视资料,从这一方面看,也...
评分读这本书,可以了解古巴的历史。 1959年,古巴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卡斯特罗发动政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华侨多年辛苦的积累化为乌有(旧币作废、禁止汇款、产业收归国有)。大部分华侨转道美州其他国家或回国,剩下的老华侨也就200-300人。 早期华侨移民都与当地人...
评分文/吴情 古巴,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国家。古巴是当今世界少数几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之一,位于竭力充当“世界警察”的资本主义强国美国的大门口,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自不必言。历史上,古巴曾先后是西班牙、美国的殖民地,在以菲德尔·卡斯特罗为首的一代革命党人...
读这本书的过程我思考了很多,古巴人虽然贫穷但不困苦,生活闲适,幸福感高,其实也挺好。那些华侨的故事也很令人感慨,是本好书。
评分香港学者探访古巴的游记,同时探寻革命前华侨在古巴的人生历程,文笔质朴,内容详尽,不溢美不煽情,立场中立客观,没有大陆学者在撰写类似题材时的主旋律语调和媚外思路,而是心平气和讲述他查访到的资料与信息,对老一代华侨的悲惨遭遇陈述深切,展示古巴社会与人文的优缺点毫无偏颇,对卡斯特罗(和中国1949)革命的残酷后果也绝不掩饰,读罢令人感慨万千,五味杂陈,宛如观赏了一部高质量的海外华人兴衰史的纪录片
评分老一代华侨在1959年变革-生意全充公的不易 老一代华人地名翻译特殊的韵味 被贩卖过去的华工(1847-1947),华工势力不够,只能隐晦的去祭祀,所谓宗教融合 两大成就 免费医疗和教育 但也带来了就业问题,苏联解体之后就输出医生教师体育教练 经济改革跟着中国小步走,货币双轨制。允许小规模个体经营,大部分国家保障兜底 饮食热量高+不运动的古巴人 古巴的咖啡是被海地革命的法国人带来的。饭馆的水平则相当糟糕,lp推荐的也如此 大部分老华侨被迫当兵做工,晚年生活贫苦
评分中间一部分对于古巴历史和社会的介绍不出彩,国内有不少相关报道,有兴趣者多已了解。难得的是一头一尾对于古巴华人华侨的介绍,为读者打开一扇前所未知的域外华人之窗。作者写作的缘由是因其祖其父在古巴生活打拼幻灭过,所以作者的文字对古巴颇有同情之理解,朴实悠然之间,是革命前后华人惊心动魄的际遇变化,多少天涯淘金梦都被雨打风吹去,令人读之无限唏嘘。
评分题材很好,华侨纪实还是让人很感兴趣的,只不过这个行文方式真的算不上高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