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杜翰姆•彼得斯 John Durham Peters
美国当代著名的媒介史家、传播理论家和传播哲学家,艾奥瓦大学克雷格•贝尔德讲席教授、国际传播学会(ICA)会员。先后获美国人文基金会、富布赖特基金以及利华修姆信托基金的研究资助。《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是其最著名的作品。彼得斯的其他作品还有:《奇云:元素媒介的哲学》、《取悦深渊:自由言说与自由传统》等。
在当今社会,传播扮演着至关重要而又独一无二的角色。
《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一书,以广泛的跨学科的人文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传播的观念史,它不仅阐述了传播观念的历史沿革,而且旁征博引,论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化乃至法学与技术史领域,将传播的视域追溯至西方思想中那些最根本的问题。即体现了传播学研究的人文取向,也以一种通俗大众的表达方式激发了公众对传播学的兴趣。
《对空言说》为突破美国实证主义传播学研究传统提供了可行的路径,也因此成为传播思想史的奠基之作。该书在2000年荣膺美国传播学会奖,这是美国传播学界的最高奖项,并在传播学界乃至公众之间激发起广泛的对话。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可以交流。可是人们还是发现,分歧、误解仍然时时存在于我们的交流之中。是的,科技解决了符号传递的问题,但是还是没有解决意义理解的问题。因为“如果意义不在词语里,而是在脑子里或是在对客体的参照里,那么,什么东西也不能保证,...
评分读完彼得斯的《交流的无奈》,我紧接着开始读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不幸的是,彼得斯所提倡的相互爱护,公正而宽厚的彼此相待的人与人相处之道,在波兹曼笔下的现代世界几乎是不可能实现了。 交流不是可不可以的问题,不是如何能更顺畅自如的问题,更不是时间和技术的问题,...
评分我承认这本书肯定非常难以翻译,各种双关、同音异义、头韵、尾韵…译者下了很大功夫,译者序写得很好,译者注也很棒。 但是不得不吐槽一下,为什么同一个英文专业术语前后翻译不一样,看得很头疼啊,比如:strangeness前面翻译为奇异性,后面翻译为陌生性(我觉得是陌生化的意...
评分[在电脑里翻到的,上学期的课程作业] “只有当代人才会在面对面时担心如何‘交流’的问题,仿佛他们之间相距千里之遥。‘交流’是盘根错节的思想文化问题,它把时代的种种自我冲突编进了自己的代码之中。” 这是作者彼得斯写在序论里的话,提示我们在阅读此书中应当时刻带着“...
评分苏格拉底·耶稣·孔子 按:还有一个“述而不作”的先师:佛陀。只是我对他知之甚少,故也就不提他了。 根据时髦的见解,一个学人应当大胆而自由地创新。据说,创新是思想的生命力所在。又据说,创新的意思就是,在知识上没有任何藩篱,在思想上不受任何束缚。于是,学者们、...
交流的观念史实际是对人的困境的反思。从柏拉图和奥古斯都开始,展开到洛克、黑格尔和马克思,从哲学问题进入到社会学。最终,书里所阐述的交流,回到了“在场”情况下的一对一的交流,我们不该受到符号的限制,真正限制我们的是平等和关爱之心。真她妈的一本好书
评分近期最佳。概念绵密、阐释幽深,涉及到自己的困境与困惑之处,太有触动。但传播学观念史的梳理本身就内嵌着一种分裂:技术与诠释的天然深渊。解读观念的部分都闪烁着深刻的洞见与智性的美妙迷狂,对《裴德若》、克尔凯郭尔、爱默生的“交流”释读令人印象深刻,尤其能从口语与书面交流中引申出象征意味的父子关系、乱交关系,想象力爆棚。可一旦涉及传播技术史的篇章,就顿时失去光泽,成为有些皱缩的史料堆积(邮局、广播交流症候的部分,勉强挽尊)。希腊哲园里精英式的一对一,与孢子云般的一对多,奠定了整本书的两种交流路径,以往我确实迷信前者(也会因其失败而倍感挫败),Peters多少帮我坚定了面对“无应”时的心态:斯多葛派的冷漠或沉静。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堪称典范,论述《抄写员》、《城堡》、博尔赫斯、霍桑的篇章,值得反复阅读。
评分交流的观念史实际是对人的困境的反思。从柏拉图和奥古斯都开始,展开到洛克、黑格尔和马克思,从哲学问题进入到社会学。最终,书里所阐述的交流,回到了“在场”情况下的一对一的交流,我们不该受到符号的限制,真正限制我们的是平等和关爱之心。真她妈的一本好书
评分交流的观念史实际是对人的困境的反思。从柏拉图和奥古斯都开始,展开到洛克、黑格尔和马克思,从哲学问题进入到社会学。最终,书里所阐述的交流,回到了“在场”情况下的一对一的交流,我们不该受到符号的限制,真正限制我们的是平等和关爱之心。真她妈的一本好书
评分这本读来就不会太艰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