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奥孔》,德国启蒙运动文学的杰出代表莱辛著。今传本二十九章,是全书的一部分。莱辛从比较“拉奥孔”这个题材在古典雕刻和古典诗中的不同的处理,论证了诗和造形艺术的区别和界限,阐述了各类艺术的共同规律性和特殊性,并批判了文克尔曼“高尚的简朴和静穆的伟大”的古典主义观点。
莱辛认为,一切艺术皆是现实的再现和反映,都是“摹仿自然”的结果,这是艺术的共同规律。只是绘画、雕刻以色彩、线条为媒介,诉诸视觉,其擅长的题材是并列于空间中的全部或部分“物体及其属性”,其特有的效果就在于描绘完成了的人物性格及其特征;诗以语言、声音为媒介,诉诸听觉,其擅长的题材是持续于时间中的全部或部分“事物的运动”,其特有的效果则是展示性格的变化与矛盾以及动作的过程。作者还讨论了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刻和时间艺术的诗是可以突破各自的界限而相互补充。绘画和雕刻可寓动于静,选择物体在其运动中最富于暗示性的一刻,使观者想象这物体在过去和未来的状态。诗可化静为动,赋予物体的某一部分或属性以生动如画的感性形象。莱辛于是看到了文艺的共同要求,就是赋予描写对象以生动的、丰富的具体形象。就各类艺术所表现的美学理想看,“表达物体美是绘画的使命”,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诗则不然,它所摹仿的对象不限于美,丑、悲、喜、崇高与滑稽皆可入诗。
《拉奥孔》批判了文克尔曼的古典主义观点和其他一些从法国移植来的古典主义理论。歌德说:“这部著作把我们从一种可怜的观看的领域里引到思想自由的原野。”对后世影响深远。
具体内容不多说了,感受比较深的有两点。 第一点,朱光潜先生的翻译特别流畅,时而穿插的古代诗词对照,使其增添了几分古典韵味。而且《拉奥孔》一点儿也不像是德国理论家的书(这点不能归功于朱先生,已经过其他语言版本对照),他的文章有他的体温,他的性格。《拉奥孔》不立...
评分朱光潜先生在《诗论》的第七章详细谈论了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在这里我参照以前读《诗论》时做的笔记,把对莱辛的批评部分简要概述在这里,不免有疏漏之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朱先生的原作。 贡献: 1.他很明白指出已往诗画异质说的笼统含混。各种艺术在相同之中有不同者在,...
评分朱光潜先生在《诗论》的第七章详细谈论了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在这里我参照以前读《诗论》时做的笔记,把对莱辛的批评部分简要概述在这里,不免有疏漏之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朱先生的原作。 贡献: 1.他很明白指出已往诗画异质说的笼统含混。各种艺术在相同之中有不同者在,...
评分《拉奥孔》成书于德国的启蒙运动期间。从莱辛、赫尔德以至歌德和席勒,这些启蒙领袖在历史的演进中不约而同达成的共识在于:“政治的统一可以不假道于政治革命,只要通过建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文化就可以实现”。 按下此论点的现实合理性不表,这种德意志民族文化的建立,离不开...
莱辛有点啰嗦,刻板。部分观点过时。总体还是有些启发。
评分尽管莱辛批驳的一些观点早已过时,但本书却没有过时。艺术家须捕捉“孕育性的一刻”,诗人则要“化美为媚”,因为生动即动。如果莱辛生活在现代,将怎样评价文学与电影乃至动画的关系呢?会否赞同说,在这一对比里,文学的优势成了“留白”?
评分由拉奥孔在雕像和维吉尔史诗中的不同开始论画(造型艺术)和诗(文学)的界限,言之有物、真知灼见。朱光潜注得也非常详细清晰。莱辛主要思路是画通过自然的符号(颜色、线条)表现空间上的并列——物体,诗通过人为的符号(文字、声音)表现时间上的接续——动作,画最好选择那个最富孕育性的顷刻来暗示动作,诗最好用动作代替对物体的描绘,因此画的目的在于静穆的美,而诗可以表达丑陋和冲突。毕竟这是在1766年德国古典美学发展中所写,莱辛所指的只能局限于希腊古典写实文学和绘画,而无法如他所想成为后世指导性原则。但这不掩盖《拉奥孔》的光辉。
评分这本笔记☞脚注 "最富孕育性的时刻”永远是在高潮前一幕的
评分对诗和画的区别做了很深刻的探讨,虽然不能完全同意,但是很有启发。对空间性艺术和时间性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当代人可以进一步去思考电影和漫画这两种空间性和时间性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