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人公毕巧林是一名到高加索服役的贵族青年军官。他精力充沛,才智过人,不满世俗现实,却又找不到生活目标,精神空虚,因而养成玩世不恭的处世态度,到处惹是生非,把非凡的才智和旺盛的精力消耗在半真半假的恋爱游戏和冒险行动中。他的自私冷酷给他人造成了巨大不幸,自己也没有得到真正的乐趣,反而加深了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毕巧林是俄罗斯文学中继普希金的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这部充满诗意的作品以其丰富的社会心理内容、多维的叙事结构和精确优美的语言风格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不朽杰作。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生于莫斯科,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天资聪颖通晓多种外语,后考入莫斯科大学,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转入圣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一八四一年,因病到皮亚季戈尔斯克疗养,和人决斗而死,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的文学创作活动虽然不长,但对俄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普希金和涅克拉索夫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鲁迅评价他是“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诗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长诗《童僧》《恶魔》等。
本书是笔者10年前阅读的作品。当时曾读过好几部西方文学作品,惟有这一部令人印象深刻。如今再读,虽然故事内容已如初读一般,但始终是找回了那样一种感觉。 每次惦念起这部作品的时候,脑中总也想着主人公所出没的地方——茫茫的草滩、木屋、以及高原的景色,彼乔林骑在马上...
评分当然,在本书中,“英雄”是指一个时代中的典型形象的刻画,重点在于其普遍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作者或许并不认为毕巧林罪大恶极,反而以一个“清醒人”来塑造他,正如作者在序言中说的那样。毕巧林清醒的、理性的考查了当代社会人们存在的价值,但并未找到答案,所以就以一种...
评分主人公彼乔林是一位贵族青年军官,他穿衣讲究体态优雅容貌吸引人。他机智、犀利、坚韧又毒舌。在年轻时他相信自己肯定负有崇高的使命,心灵里充满了使不完的力量,但就是不知道这使命到底是什么。找不到方向的彼乔林沉溺于空虚而卑劣的情欲之中,经过长期“历练”之后,他已成...
评分不得不说莱蒙托夫的文笔有种莫名的吸引力,即使是读着译本思维也不由得被牵着走了。如果说在读“我”的叙述时还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到毕巧林的日记部分时我已经完全地融入进去了,把自己当成了当事人之一。一边看一边不断地问自己:如果我是毕巧林,我也会像他一样...
评分节选自/加斯东,或狂暴的海 文/柳具足 2010.08.30-31 刊载/《中学生百科-2011年3月写作》/直到青春繁茂 一年之中,即使读上两百本,也不一定有足够多的好书能排出前十名。有时觉得我所勉强拿出手来推荐的,都不过是人类智慧的残次品!但今天的成长与青春主题是如此繁茂,难以...
我对书的评判标准比较简单,即是否感同身受。《当代英雄》和《人性的枷锁》两本书,莱蒙托夫和毛姆,他们用笔写出了我所难以描述的那种心情,故十分喜欢。
评分所有的好书,在亲自读过之后,会发现导读都是在瞎扯淡,内容简介也是在瞎扯淡。文字里所描绘的根本就是不同的东西,与读过之前比,我明显已经是另一个我了。
评分叙事的难题:日记体因为过多风景描绘、诗歌引用、内心剖析等而失真,人物是在自觉被观看的舞台上夸大表演。
评分叙事的难题:日记体因为过多风景描绘、诗歌引用、内心剖析等而失真,人物是在自觉被观看的舞台上夸大表演。
评分两年前读的第一感受是毕巧林是贵族版Catcher In the Rye。 两年后依然如此感受。莱蒙托夫分了几个不同的部分来刻画毕巧林。最喜欢的一个部分还是马克西姆上尉叙述的毕巧林,多年后与之相逢聊天终结者模式开启丢了一句"各人有各人的道"。 毕巧林的笔记这部分的自白更为直观一点,"我这人并不清楚的期待着我的是什么时候,总是愈发大胆的行进。早知道,是不会发生什么比死亡还要糟糕的事情的,而死神是谁也躲不开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