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音 在線電子書 圖書標籤: 葛兆光 學術史 隨筆 思想史 曆史 學術隨筆 民國 知識分子
發表於2025-02-23
餘音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5
寫史之人會心懷良知,良知會衍生齣同理心。同理心的人情味照耀在白紙黑字之間,動人溫暖。
評分部分篇章從前讀過。葛兆光取“餘音”之名,想來也是有傷懷之感,不僅僅是為瞭對抗“健忘”的學術評價體係(楊文會與瀋曾植等學者幾乎是以“重新齣土”的麵貌齣現的),也是為瞭哀悼與緬想一種治學訴求的黯然泯滅。如今的“做學問”變成瞭一種技術化、知識化的活動,繼續追問“終極意義”甚至顯得荒誕不經,這與本書中所紀念的諸先賢的努力正好相反,他們仍然秉持著將學問“生命化”的傳統治學路徑,所以一朝覆滅,人也隻能“舉世風靡、茫茫一概”。因而,葛兆光也纔會在行文中反復追問“道”與“勢”之爭(其實餘英時也是)、終極意義何在的問題。再次讀到陳寅恪那首濛自南湖憶舊,真是唏噓不已,然而現實終將是餘音散盡,世間原未有斯人。
評分前一晚看到,第二天復試考官就問到瞭
評分葛兆光關於學術思想史的隨筆集,其中許多文章年代久遠,現今看來已經不必記瞭。
評分餘音雖雲繞梁裊裊但我想更多的是指“我的音”,葛兆光先生藉十四位大傢的書評、日記、軼事來闡述自己的曆史觀。這幾位大傢裏很喜歡王國維的灑脫、陳寅恪的剛毅,還認識瞭楊聯陞先生。突然發現大師韆麵,但內心都有些壓抑和糾結,以至於其他事固執不發隻一心學術。尤其是像楊聯陞,黃仁宇等人。
葛兆光,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與曆史係特聘教授。原籍福建,1950年齣生於上海,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1992年起,任清華大學曆史係教授,2006年至2013年擔任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院長,曾任日本京都大學、比利時魯汶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颱灣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校客座教授。 2009年獲選第一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普林斯頓全球學人”。著有《中國思想史》兩捲本、《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曆史論述》等。
國傢與民族的動蕩不安,把所有學者拋進巨浪顛簸之中,把那個時代知識人的心靈撕得四分五裂。在這些學者身上,可以看到時代的吊詭、潮流的變遷和思想的動蕩,一個時代的學風與人格,仿佛在暗黑之霧中漸漸消失,學術和思想在互相刺激,知識與政治在彼此糾纏,理智與情感在相對 角力。盡管說餘音繞梁也可以“三日不絕”,但是“三日”之後呢?餘音或成絕響,總會裊裊遠去。
本書收錄瞭葛兆光教授紀念晚清民國以來16位已故學人的隨筆。這些人中,有的融入曆史的大動脈中,有的成瞭被遺忘的暗流。作者迴顧他們的經曆,探尋他們知識、思想和信仰世界的“變”與“不變”,捕捉思想史與學術史、時代與個人間那微妙的角力與交融。
大致翻览了这部随笔集,并不长,文章也很零散地写了近现代很多学人。有熟悉的人物如陈寅恪、顾颉刚,有不熟悉的如沈曾植。最引人深思的还是学术的终极意义和价值关怀的目的。 《余音》这个名称本身就很耐人寻味,有着一种思想的矛盾在其中。若从好的方面理解,则晚清民国学人的...
評分年初在观察家书评上看到这本书,半年过去终于算是读完了。葛兆光先生是我童蒙时期就闻名的大家,但还是第一次通读他的作品。 作为一个文史门外汉,连爱好者都不能算,这本书虽然只是随笔,也确实很有陌生感。不是思想史、学术史的学生或是学者,这本书其实给我的是一个管窥,看...
評分晚清民国的学者文人光芒万丈,常常让我们心生一种无力感:任凭再怎么努力,也追他们不上。换句话说,即使当代学术有着更精密的方法理论和前所未有的技术加持,也似乎没有一位在学术名气、知识甚至“见识”上堪与胡适、王国维、陈寅恪等人相比肩的学者,更遑论晚清民国的大学者...
評分晚清民国的学者文人光芒万丈,常常让我们心生一种无力感:任凭再怎么努力,也追他们不上。换句话说,即使当代学术有着更精密的方法理论和前所未有的技术加持,也似乎没有一位在学术名气、知识甚至“见识”上堪与胡适、王国维、陈寅恪等人相比肩的学者,更遑论晚清民国的大学者...
評分《余音》一书,是葛兆光先生的学术史随笔选,虽然不是学术论文,但是这些随笔中却渗透着葛兆光先生对一些重大学术史问题的思考,如何评价(晚清)民国学术?有关传统中国的文史研究,为什么一定要把它叫“国学”?时代对于人文学者的影响如何?葛先生通过一系列个案研究,给出...
餘音 在線電子書 pdf 下載 txt下載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