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与《动物农场》的作者、反乌托邦的先知乔治•奥威尔在他的一生中却始终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这一点或许会令不了解政治光谱变迁的当今读者有些困惑,但对于奥威尔来说,这却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
1930年代,受一家左翼图书俱乐部委托,奥威尔前往英国北部工业区,调查记录工人阶级的真实处境。奥威尔所做的不仅仅是调查;他下到矿井最深处,住进破败肮脏的工人住宅,用笔尖使煤矿工人生活的每一个侧面都纤毫毕现,80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真实得振聋发聩。而这副图景所传递的绝望与贫穷更是有一种超越时代与国界的可怕震撼力。同时,威根码头之路也是奥威尔审视自我内心的社会主义之路。出身于英国中产阶级的他回顾了自己是如何逐渐怀疑进而痛恨当时割裂英国社会的森严阶级壁垒。因为在他的心中,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只意味着一种理念:“正义与自由”。
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传世之作《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脍炙人口,历久弥新,被誉为“一代英国人的冷峻良心”。
乔治·奥威尔,是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1903年6月25-1950年1月21日)的笔名。奥威尔是英国著名记者、小说家、政论家,他之所以要取个笔名,是因为他不想使记录自己在街头流浪、“体验”乞丐生活的经历被父母知道,他怕使家族蒙羞。 当时他的笔名备选项包括...
评分作者=伽禾(人民文学版《通往威根码头之路》译者) 一 《通往威根码头之路》是奥威尔在英国出版的第五本书。 一九三四年十月,奥威尔来到伦敦,在汉普斯特德(Hampstead)的爱书角书店做兼职店员。之前的十个月,因肺炎,他一直在索斯沃尔德(Southwold)的...
评分 评分译后记 一 《通往威根码头之路》是奥威尔在英国出版的第五本书。 一九三四年十月,奥威尔来到伦敦,在汉普斯特德(Hampstead)的爱书角书店做兼职店员。之前的十个月,因肺炎,他一直在索斯沃尔德(Southwold)的父母家中休养(期间创作《牧师的女儿》)。兼职包食宿,写作...
评分前半部仍是投身社会底层的纪实文学报告,后半部是批判英国中产呼吁社会主义的政治杂文,好看程度并没有因为时效性而减弱,文字里充满着奥威尔式的真诚和纯朴,他将自己对自由与公正的真挚向往诉诸笔端并付诸行动,这种入世的行为并未削弱他的文学性,而是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评分每个阶级 每个阶级中的阶层都有其洗刷不掉的原罪;奥威尔的这份底层生存境遇的报告令我看到的不是表面的英国阶级分化与社会主义呼吁 而是人骨子中的无法消灭的阶级因子 他们往往只是痛斥他们想拼命挤进去的阶级 而在此之前 他们仅仅是以社会公平正义之名行不义之事 还有那些西装革履的伪君子 为维持一点可怜的面子与社会地位 那种卑微的小资产阶级优越感 也不会为比他们身份低微不了多少的人出声 这种阶级出身伴随的人性骨子深处的傲慢烙印在每一个人身上;作为阶级的产物 特别在当下一个阶级成为话题且孕育着新的阶级矛盾的社会里 看清自己的位置 清醒认识自己真的太重要了 至于自由与公正的美好愿景 对于生活在赤裸裸的阶级社会中的大众而言简直在遥不可及的乌托邦彼岸
评分不是了解一个群体,而是融入一个群体,伟大的灵魂成就了伟大的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文字几乎没有技巧,而是靠非常扎实踏实真实的文字表现他的思想,他是上帝吧
评分奥威尔早期作品,第一部分为触及利益的纪实报告、真实而震撼,第二部分为触及灵魂的杂文、发人深省,通往北部码头之路亦为他内心成长以及呼喊之路。全书翻译得很流畅,唯一吐槽的是书名中"威根"不能改为现在通用的地名"维甘‘’吗?
评分上半部从一间内脏店兼出租屋开始,分别描述了工业区(主要为产煤区)工人的工作条件、收入及风险、住房问题、失业情况(失业时的收入、失业对人们的影响)、生活花费、南北方差异;下半部偏理论,论述了不同阶层间的偏见产生的原因、作者自己殖民地的生活经历对其关注无产者的影响、打破阶级隔阂的徒劳无功、真正的无产者和伪社会主义者的区别以及后者造成普通人疏远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机器文明被联系在一起(经济方面)但却忽略了其最重要的宗旨(公正与自由)、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中间被忽略的看似中产阶级其实是无产者的可以争取的广大人群。纪实文学,读起来略无味。观点偏理论,但很多句子在现在的社会和时代看来,居然没有丝毫违和。对工人阶级工作生活收入的描述令人震撼,揭露了外表光鲜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潦倒肮脏不堪的一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