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一切尚未消失? 在线电子书 图书标签: 哲学 社会学 鲍德里亚 法国 让·鲍德里亚 波德里亚 学术 Baudrillard
发表于2025-02-22
为何一切尚未消失?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
一定程度上我们是需要鲍德里亚这样的法左理论的,因为他的矛头直指美国,自诩社会主义的我们看的津津有味。第一次觉得应该警惕这种自我认同方式的自我洗脑。话说文风倒和齐泽克有几分相似。
评分末日式的书写,犹如在灭霸打下响指之后,开了一个现场直播
评分相关于“真实及其消失”的二元性结构,奠定了整个批判游戏的规则,它确立了事物具有可逆性,且不可违背的协约。这个原则无疑来自于辩证法,准确的说,应当是“词与物”的辩证法。从这个角度来看,鲍德里亚全然贯彻了青年马克思的思路。现代世界观取消了这样的二元性,全球数字化抹除了“真实”的所有象征式。在对图像的分析中,鲍德里亚所说的“参照系”的消失,即是意指“真实”的二元结构的消失。在此书里,他并没有刻意去描述有关真实之“消失的艺术”,并非出于其克制,而是出于迷惑。当然这也可以部分地归因于批判理论不可能摆脱“真实”的参照系。当他说出“对事物做出完全客观的诠释,就必须以其消失为依据”时,批判理论的参照系也就随之消失了。人们也许会意识到,所谓的真实之参照系原本就不属于“真实”自身,而仅仅属于一个时代的世界观。
评分等了好几个月,配得上这份期待。
评分拒绝他人统治,也拒绝统治他人。 必须能够与一切向你施善的事物斗争。 真实消失于概念中。 贯穿三篇的是对霸权的思考,以及“二元性”。 我很想联系“辩证法”,但是三篇似乎没有出现一个“辩证”。 (翻译还是有一些绕,不简洁。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先后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的影响。除了《冷记忆》系列,主要代表作还有《物体系》《消费社会》《生产之镜》《象征交换与死亡》《论诱惑》《美国》《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及《完美的罪行》等。
本书收入法国著名思想家让·鲍德里亚的三篇文章,分别为《狂欢节与食人族--世界对抗的游戏》《恶会腹语》《为何一切尚未消失》。作者将现代性设想为一场肇始于西欧的冒险和一出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在西方宗教的、科技的、经济的、政治的价值标准被输入的所有地方不断重演的巨大闹剧。在全球性的媒体-虚拟-网络垄断或说霸权之下,人的存在显然只能以自身的消亡为代价。他只有以自身在技术层面的消失和融入数字技术的秩序为代价才能获得永生。
翻阅了一遍,有很多地方不好理解,表达或者翻译有点绕,烧脑。但这本书三篇文章的议题无疑是有启发性的。 第一篇:关于文化霸权体系下的自我拟仿、自我吞食,在拟仿的假面狂欢舞会中,拟仿者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和真实面貌,被拟仿者自身也被辱没和自毁,在普世文化价值标准下,...
评分这册薄薄的小书,是南京大学出版社“当代激进思想家译丛”中的一本。乍听“激进”,似乎觉得过于热切,是不是一套非常嘶吼嚎叫的书呢? 丛书主编张一兵在序言里写道,依据阿甘本的说法,激进话语的本质是要做一个“同时代的人”。他紧接着又引巴特的话语:“同时代就是不合时宜...
评分一切是否注定要消失? 或者更准确地说, 一切尚未消失么? 历史上,莱布尼茨曾将“存在是什么”这一西方哲学史上古老而终极的的形而上学问题表述为“为什么总是有些什么,而非空无一物?”而鲍德里亚则巧妙地将之转换为“为什么总是空无一物,而非有些什么呢?”这个设问。历史...
评分 评分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风靡全球,谈论后现代成了哲学圈内的一种时尚。然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是什么,回答这一问题绝非易事。后现代主义的捍卫者会说,这种追问本身就是非法的和形而上学的。尽管如此,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以善良意愿去理解和解释它。 在众多...
为何一切尚未消失? 在线电子书 pdf 下载 txt下载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