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内战是奥威尔第一次亲临体验战争的残酷和萧条,为他以后作品的反战基调奠定了基础。可以想象,从未涉足政治的文人奥威尔面临残酷的意识形态斗争和政治的党同伐异时内心的彷徨、无助和绝望。在目睹了许多曾经在前线共同作战的友人没有战死在前线,却死于自己人的迫害之后,奥威尔对苏联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怀疑,从此走上了反对极权体制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西班牙内战这个熔炉促使奥威尔的创作热情和才华从控诉外在的世界表象的不公转向了对内在的体制和人性进行深刻反思。而共产国际、西班牙政府与英国媒体对西班牙内战的歪曲描写和为达目的操纵宣传工具的做法促使奥威尔开始思考历史的真实性,并在《一九八四》中升华为对极权主义操纵历史手法的反思。1946年,奥威尔写道:“自1936年后,我所进行的严肃创作的每一行话,都是在直接或间接地反对极权主义体制,并为民主的社会主义体制鼓与呼。”
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传世之作《一九八四》、《动物农场》脍炙人口,历久弥新,被誉为“一代英国人的冷峻良心”。
重读马恩的《共产党宣言》,虽相隔百十年光景,到激荡处仍觉掷地有声。“一切神圣的都已腐朽,一切坚硬的都已烟灭。”这可能是史上最好的一篇檄文,用斩钉截铁的果决把人类历史大卸八块,用坚硬如铁锤一样的语言把所有古老的、保守的、封建的王公贵族们一锤一锤地敲进历史的深...
评分上个世纪30 年代的西班牙内战,曾一度把许多有正义感的知识分 子卷入枪林弹雨。以这段历史为背景的作品也就注定要在文学史上占 据一席之地。其中有名的像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后来拍成电影《碧血黄沙》,由英格丽鲍曼主演。又如奥登的长诗《西班牙》,据说在抗战的艰苦岁...
评分刚读完《1984》时的兴奋感如今依然记得,老大哥,真理部和超级大国像是阴谋论里的名词,神秘又性感地在眼前跳跃。那似乎是一种简洁明了的优越感,好像洞悉一切。那世界被简化成了非黑即白的两极世界,只不过在《1984》里,除了男女主角而外,其他都是黑色的。那种快感和《搏击...
评分刚读完《1984》时的兴奋感如今依然记得,老大哥,真理部和超级大国像是阴谋论里的名词,神秘又性感地在眼前跳跃。那似乎是一种简洁明了的优越感,好像洞悉一切。那世界被简化成了非黑即白的两极世界,只不过在《1984》里,除了男女主角而外,其他都是黑色的。那种快感和《搏击...
超级欢乐啊!非常写实!幽默得不像战争亲历者所写。旁观就是这么样滴~~~
评分马统工党给的手榴弹特别公正,扔出去的刹那,你不知道它在自己手里响,还是在敌人那边。
评分行文流畅的战争前线实录,所有战争都充斥着饥饿和疲倦,奥威尔初到战场甚至为缺乏戏剧冲突的平实场面而失望,因而对更真实的细节有细致描写,甚而不乏幽默到荒诞,如在两军营地间飞来飞去的哑炮,对立阵营隔空喊话互相策反(竟还有成功之例!)。从不无天真的“左翼”倾向理想主义者,蜕变成长为深思反省极权体制的勇敢战斗者,奥威尔无疑是勇敢的。这场“内战中的内战”可算是二战中最独特的内部意识形态分裂,“全世界都不希望西班牙发生革命”,苏共成为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大boss,他所在的马统工党被污为“由与法西斯结成联盟的托派分子”;他也渐渐看清“共产主义者强调中央极权和效率,无政府主义者强调自由和平等”;最最诡异的是,佛朗哥政府竟是最长命的法西斯政府。
评分这场战争最可怕的地方在于 所有的战争宣传 所有的叫嚣 谎言和仇恨 都是来自那些没有在战斗的看客;比战争带来的伤害更可恨的是政治内部带来的迫害;理想主义驱动人投身革命 但它却无法告诉为之抛洒热血的人们在理想幻灭后该如何面对冷酷而严峻的现实的办法;我们教科书上的历史只不过是一种浅薄的宣传手段 而只有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才知道真相;革命不会带来更好的明天 只会带来无尽的幻灭与绝望
评分奥威尔参加马联工党的民兵组织,参与共和政府与弗朗哥之间的西班牙内战的经历。对前线战事的描述真实、不夸张(如资源的紧缺、战斗人员培训的匮乏等)。对西班牙内部各党派互相倾轧、斗争的描写颇能引起反思。在前线出生入死的士兵,到了后方却成为通缉政治犯,这些事情无疑引发了奥威尔对于战争、极权、政治迫害的思考。从巴黎伦敦落魄记到威根码头再到加泰罗尼亚,奥威尔的经历让其从单纯的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关注,升华为对与极权进行斗争的必要性的觉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