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描述了作者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印度、喜马拉雅南麓等地田野调查的感受和所见所闻,通过对访问地人们的面貌、行动、人际关系、思考方式等的观察,展示了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的历史地理条件为背景的人类的生活图像,并把这些感受与她在埃及、欧洲调查旅行的体验放到一起形成比较。
记得大学时一位老师的讲座,讲的是日本的女人类学中根千枝和这本书《未开的脸与文明的脸》,从自身的经验谈起,并把不同地区的文化加以比较,说明慌蛮与文明之间的差异以及两者的对立和共存的外在环境。一跟极好的研究比较文化的书。
评分我很喜欢这种几天就能翻完的小书,没有深奥难懂的理论,但是又能给你很多思考的空间。作者在经历了从喜马拉雅山系的未开化部落进而走进有着深厚的藏传佛教体系的地区,跟着来到印度最后到达了文明的中心欧洲大陆。在面对这些异文化时,其实作者本身是”他者“,而她自身...
评分 评分记得大学时一位老师的讲座,讲的是日本的女人类学中根千枝和这本书《未开的脸与文明的脸》,从自身的经验谈起,并把不同地区的文化加以比较,说明慌蛮与文明之间的差异以及两者的对立和共存的外在环境。一跟极好的研究比较文化的书。
虽然译者进行了修订,一位译者还在修订过程中离世,但日语翻译而来的各国地名人名等术语都没有去核一遍,因帕尔(印帕鲁)、贝拿勒斯(白那来斯)、拜伦勋爵(巴依龙大臣)、尼禄(乃劳、耐劳)、卢浮宫(鲁乌卢),居然把拉丁文的Domus Aurea金屋先后译为道姆斯·阿莱阿、汤姆斯·阿莱阿,还煞有介事变成“是汤姆斯·阿莱阿待的地方”俨然成人……商务这种责编不署名的制度该换换了
评分日本著名社会人类学家中根千枝先生处女作再版,遂找来一读。先生硕士毕业就有机会到异国他乡做田野、学习进修4年之久,也是难得的人生经历。从本书内容上看得出她坚持的是老派英国式社会人类学的研究风范,重视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反思与建构理论,同时注重多个社会文化的比较研究。相较而言,看先生学术功力还是得去看她的学术专著吧,当然也许读本书的原著才能更体会到其精髓,至于是否会实现这个愿望就不得而知了。本书商务版最大的一个bug就是译后记里的“中央民族大学文话楼”!甚是尴尬。
评分文化宽容与文化共生的理念贯彻始终。在先生的带领下,由多元文化空间穿梭回当下社会的时候,觉得对我们的社会又多了一份理解。
评分掌握几种语言在错落的文明中游学,真是理想生活了
评分每到一座城市,如果有时间一定会去当地有特色的书店逛逛,尤为关注民族学、人类学著作。这本书购于成都方所。本书笔调轻松,犹如跟随作者开始了一场旅行,但与享乐旅行不同的是异域中的一景一物都增添了人类学家的视角滤镜,但是本文相较于学术作品较通俗,如果作为了解中根千枝女士生平事迹的作品还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