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克·金斯利
英国《卫报》专职报道移民问题的记者,曾外派到欧洲25个国家跟踪报道。金斯利在媒体界屡次获奖,曾荣获2015年英国新闻奖年度外事记者、2014英国媒体奖年度青年记者。外派丹麦期间,金斯利所著旅行图书《如何成为丹麦人》被评为《星期日泰晤士报》月度旅行图书。本书部分稿酬赠予了难民救援事业。
2012年4月的一个下午,哈希姆家的房门被突然砸开,随后他同数百位无辜的叙利亚平民一起被投入监狱,在经历了半年的折磨与摧残后终得自由。而此时,等待他的已是家园不再。迫于叙利亚战火的迅速蔓延,哈希姆带着妻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他们*终能否寻找到安身立命的“新家园”?
2015年5月,当欧盟对外宣布将出动武力打击利比亚人口走私生意的当天,哈吉正在悠闲地跟朋友聚会,这位利比亚势力*大的蛇头根本没把欧洲人的决定放在眼里。全世界普遍认为,蛇头是造成欧洲难民危机的罪魁祸首,他们无情盘剥难民的同时又给欧洲带来惶恐与不安。接下来,等待他们的又是怎样的命运?
在帕特里克·金斯利笔下,无论是难民哈希姆,还是蛇头哈吉的故事,都只是构成这一历史性迁徙运动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那些在另一端营救难民的海岸警卫队;给难民提供食物和庇护的国际志愿者,以及处心积虑希望难民只是途径本国的政策制定者,他们的面孔也被一一呈现出来。在这场从地中海深处、从撒哈拉沙漠中、从巴尔干半岛边境不断前行的关于绝望、孤独甚至死亡的灵魂大迁徙中,我们感受到的只有这些无家可归的难民发自内心的呼唤。
人们常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但对于这些难民来说,他们的身体和灵魂将永远在路上,这便是他们无穷尽的苦难。
我未尽的苦难 虽然这本书的书评写的晚了些,可是在眼下的国际背景下似乎却更加应景。随着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开始,中东许多国家一个接一个的陷入了战乱之中,在战火纷飞的同时也产生了大批的难民。这些难民为了逃避战争,不得不背井离乡,用上自己所余的几乎全部家当,去换取一...
评分在帕特里克·金斯利筆下,無論是難民哈希姆,還是蛇頭哈吉的故事,都只是構成這一歷史性遷徙運動的一個縮影。除此之外,那些在另一端營救難民的海岸警衛隊;給難民提供食物和庇護的國際志愿者,以及處心積慮希望難民只是途徑本國的政策制定者,他們的面孔也被一一呈現出來。在...
评分 评分2015年9月2日,一具小孩的尸体出现在土耳其的海滩上。 这个孩子只有三岁,他来自叙利亚,在难民潮通过海路疯狂涌入欧洲的路途中葬身大海。 无数善良的人们开始为这条无辜的生命默哀,他们谴责战乱国家造成的危害,批评欧盟国家对难民的冷漠态度,祈祷那个幼小的灵魂可以得到安...
评分真实就是震撼,可以打七星!作者的插叙倒叙写法就有点小儿科了...
评分“因为我们宁愿相信上帝的仁慈,不相信埃及人的怜悯。”
评分难民惨吗?当然惨。不说远的,北韩到中国,然后被边境中国人迫害、利用、强暴的都有。但是问题不在难民,这个问题太大了,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永恒悖论。
评分想起在柏林的难民营采访的那个叙利亚大叔。“你是怎么逃出来的”,我问他,话音落下没多久,看到他的动作,我非常后悔自己语气的轻飘:他趴到了地上,用肢体语言很卖力回忆自己怎么爬过那些铁丝网…跟不同个体的真实接触,是避免粗率的结论的最好方式。这本书告诉了我更多一手信息,好故事力重千钧。作者是个勤奋且同理心很强的记者——尽管我偶尔怀疑他的文学修养是不是让他有把叙事美化和浪漫化的倾向,但绝大部分时候,他用大量的事实和论据说服了我,从人类迁徙的历史视角讲述一切。读书的时候哭了两次,一次是哈希姆抵达瑞典时,一次是最后他打开信封的一瞬间。船和海洋,沙漠与皮卡,还有墙,以及形形色色的蛇头、政府工作人员和难民,每个形象都好鲜活。世界的一些地方正在溃烂,其他地方躲不过,重新回到相互隔绝的状态的设想其实是自欺欺人。
评分除非不得已,否则没人愿意远走他乡。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在2015年中,66%的难民是叙利亚人。还有少部分来自阿富汗、伊拉克、孟加拉、摩纳哥等其他国家的难民。每一个人都需要去寻找一个长久的安全之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