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芥川龍之介
日本大正時代著名作傢,熟讀中國古代典籍,以短篇小說《羅生門》、《鼻子》、《地獄變》等知名於世。他於1921年來到中國,曆時四個月,遍遊上海、杭州、蕪湖、九江、武漢、長沙以及京津一帶。《中國遊記》記錄瞭芥川龍之介一路的所見所聞,也展現瞭他的博學和文思,多數篇章可作為小說閱讀。
(譯者)施小煒,著名日本文學翻譯傢、散文傢,上海杉達學院日語係教授。譯有:村上春樹《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1Q84》(三部)、《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我的職業是小說傢》,芥川龍之介《中國遊記》等。
日本文豪、“鬼纔”作傢芥川龍之介親曆的中國印象,村上春樹《1Q84》譯者施小煒傳神翻譯
————————————————————————
日本大正時代文豪,以《羅生門》等聞名世界的作傢
熟讀中國古代典籍,以漫畫筆法勾勒中國的浮世男女
劇本、對話、書信、手記等多種體裁,變幻跌宕的閱讀體驗
————————————————————————
《中國遊記》是日本文豪、“鬼纔”作傢芥川龍之介受《大阪每日新聞》之托,於1921年遊曆中國後寫作的多體裁遊記。書中語言可讀性強,又富於變化,口語和文言夾雜,變幻多姿;體裁涵蓋劇本、書信、對話、手記等多種文體,虛實摻雜,叫人讀來頗覺新鮮。芥川龍之介這種彆齣機杼、不肯落他人窠臼的寫作風格,使這本遊記較少呆闆的平鋪直敘、風物描摹,而更多以文藝的、甚至漫畫的筆法,錶現中國見聞在他敏感的心中所引發的情緒和思考。著名譯者施小煒經過長時間精心而傳神的翻譯,充分再現瞭原著風格,將芥川龍之介語言、體材上的變化,完美展現在譯文之中。除瞭文學價值外,本書還保留瞭芥川龍之介拜訪章炳麟、鄭孝胥、辜鴻銘等名人的記錄,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
**日本文壇短篇聖手、“鬼纔”作傢芥川龍之介,心懷巨大期待的訪華之旅**
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大正時代著名作傢,以《羅生門》《地獄變》《鼻子》等作品聞名於世界,也是中國讀者最熟悉的日本作傢之一。作為“尚注重漢學修養的教育製度培育的最後一代知識分子”,芥川龍之介的中國古典文學功底深厚,他能作漢詩,也曾根據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創作多部短篇小說。文化上的認同使他對這次訪華之旅心懷期待,然而當時中國的現狀讓他心中産生巨大落差。對中國既愛且失望的情緒,淋灕盡緻地展現在《中國遊記》中。
**著名翻譯傢施小煒精心翻譯,力圖再現原著體裁、語言上的變幻風采**
譯者施小煒在《譯後記》中說:“在這部遊記中,芥川力避平鋪直敘的呆滯、俗套,運用瞭對話、書信、戲劇、手記等多種體裁,跌宕多姿,變幻有緻,讀來頗覺新穎。而在文體上,《北京日記抄》的全文,以及《上海遊記》、《江南遊記》的部分章節,則又有意采用擬古文體寫成,即基本上是文言文的形式,詞匯上卻間或使用一些現代語匯,與整體的口語文體形成奇妙的反差,釀齣一種獨特的韻味。”以往譯本多側重本書的史料價值,本書譯者施小煒則從文學立場發掘文學上之價值,充分呈現齣一個與小說傢芥川龍之介不一樣的作者形象。
**以戲謔與調侃之筆,勾勒1921年中國的浮世與風光**
不同於學者遊記的嚴肅與刻闆,芥川龍之介的遊記更多是從主觀興趣方麵落筆著墨,遣詞造句、謀篇布局也多創作傾嚮,部分篇章可作為小說閱讀。比如他見辜鴻銘,對兩人交談內容草草略過,卻以一排“老老老老……”將辜鴻銘老驥伏櫪誌在韆裏的形象活現在讀者眼前。至於他描寫山水、風景、人情、世風,也從不呆闆描摹或敘述。這是小說傢遊記的獨特之處,也體現瞭芥川龍之介個人的文學追求。
————————————————————————
像他那樣高深的教養,優秀的趣味,以及兼備和漢洋的學問的作傢,今後恐怕絕無瞭。
——日本作傢 菊池寬
我想讓中國的青年更多讀芥川的作品,所以打算今後再譯一些。
——中國作傢 魯迅
如果要在日本找個可以與西方的卡夫卡相對應的人,就是芥川龍之介瞭……芥川最著名的當然是小說,但就像卡夫卡一樣,隨筆和書信對於揭示其內心世界也很重要。
——中國作傢 止庵
他的創作是他學識與纔華的化身。
——日本文學評論傢 吉田精一
芥川龍之介的文學創作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開拓瞭一個不曾有過的領域。
——日本學者 中村真一郎
中国的邻邦之中,恐怕没有哪一个像日本一样对中国密切关注,远自唐宋,直至近现代,虽然历史更迭,日本注视身旁的“老大之国”的心态和目的已发生变化,但它的观察却一直保持着细致入微的特点。 这种细致入微在近代的极致之作要数1892年在日本出版的《清国通商总览》,可称得上...
評分南方都市报 书评 2007-6-6写 2007-6-10发 1840年之后的几十年,亚洲以外的世界却正在热气腾腾疯狂地积敛财富、发展科学与民主。对于中国,却意味着一段极悲惨的历史:领土被抢占,财富被掠夺,外部敌人空前强大,内部自上而下的革新与自下而上的革命统统被扼杀在希望燃起时...
評分看芥川的作品,感觉严肃而悲观,但是这个中国的游记却竟然能够有点幽默感。 中国人看到别的国家的人,来游览评说自己的国家,如果有什么不好的呢,则感到一种侮辱感,愤然说,竟然敢说我们泱泱大国西湖水脏,乞丐恶心和国民猥琐?其实我们去别人的国家,也不是一样,容易看到...
評分大概我有一种不太好的倾向,对早逝的人往往青眼有加。所谓早逝,四十岁之前算是吧。好像这群人把生命托付给了不认识的舟子,就这么顺流而下了。芥川龙之介是其中一个。 最近读了芥川君的《中国游记》。说是近日,其实就是昨天晚上加今天的一小会儿时光。他的文体倒有点像今日...
評分不知是否是因为得知芥川龙先生写此文背景,读起来总有些仓促和应付了事的感觉。 1921年日本人首次来着中国,当景、当时、当势都应该触发出一代巨匠更为精彩的感悟和见地。但字里行间透露的无非是为赋新词的絮叨,实在失望。
1998年,還沒成為著名譯者的施小煒乾瞭一件事:找瞭一些好哥們兒,選瞭一些重要日本作傢學者的旅中作品,包括芥川龍之介、夏目漱石、榖崎潤一郎、內藤湖南等,把它們翻譯成稿。然而年輕人總是天真。書序定稿,書卻一壓就是 20年。20年後的2018,當年的哥們兒都成瞭教授,書稿也丟得七零八落。但好在保存下來的還是齣版瞭。作為責編,該是感到高興,但我卻總忍不住想到那些失落在歲月中的書稿:如果20年前有一位編輯堅持下來,該多好呀!畢竟20年,有些人就永遠看不到這些書瞭。
评分2018054 字裏行間散發著典雅的古風,贊嘆芥川的功底,也感謝譯者的高超水準。看著那些熟悉的地名,想到曾和先人大傢同遊一地,心情大好。
评分居然兩個版本都讀過。最有趣的,大概就是胸膜炎的作傢,審視著同樣罹患重病的中國……遊記真是怎麼寫都可以啊, 抱怨撒氣都行的。
评分以遊記、書信、日記為載體的幻滅中國行,百年之後讀來依然蒼涼,詩文中塑造的古典中國,在戰亂塗炭和人性弱點全麵爆發之際,最後一絲唯美感均被擠壓殆盡;芥川以其獨有的蒼勁乾寒之筆,不無調侃幽默且飽含苦澀地描摹所見人與事,以他者眼光打量這片土地,何止尷尬,簡直寒意徹骨——名勝荒涼頹敗或慘遭人為糟蹋,國人麵目麻木且狡詐貪婪,加之其本身的身體頑疾,失望寒心之情滿溢,不過芥川到底是寬仁的,隻以客觀描述,並無主觀痛批;翻譯堪稱範本,用字之考究典雅,與原著的行文和時代背景均十分貼閤。
评分對中國古典文化有著景仰之心的人,看到實際的中國,幾乎處處都是吐槽。除去對學識深厚的章太炎及辜鴻銘的敬重,其他都無肯定之語「現代中國究竟有什麼?政治、學問、經濟、藝術,自嘉慶道光以來,難道有一件可資自豪的作品嗎?而且國民不倫老幼,一味高唱太平樂。當然年輕一代中,或許可以看到一些活力。然而連他們的聲音,也缺少足以在國民胸臆中喚起迴響的極大熱情,這也是事實。我不愛中國,即使想愛也愛不起來。在目睹瞭這種全民性的腐敗之後,卻依然能夠愛中國的,倘不是頹唐至極的'散色利私佗',便是淺薄的中國趣味的盲目憧憬者。不然!便是中國人自己,隻要尚未心智昏瞀,就一定會比我們這些一介匆匆過客更其不堪厭惡之情。」(P166)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