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
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9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她是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与西蒙娜•波伏瓦、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大西洋两岸第一批评家”。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2003年获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及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2004年12月28日病逝于纽约。
苏珊•桑塔格与西蒙娜•波伏瓦、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是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大西洋两岸第一批评家”。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2003年获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及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苏珊•桑塔格全集”是她所有作品的汇编,分为“论著”和“文学”两大板块(并包括其子戴维•里夫编辑的“日记”两卷),共16卷,280余万字。“苏珊•桑塔格全集”是迄今为止整个华语世界引进出版的最大规模的当代西方第一流思想家、评论家以及文学家的作品全集,而且是独家版权,在中国当代思想界、学术界、评论界、文学和文化界以及出版界,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疾病的隐喻》一书收录了桑塔格两篇重要论文《作为隐喻的疾病》及《艾滋病及其隐喻》,在文章中桑塔格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艾滋病、癌症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的过程。文章最初连载于《纽约书评》,由于反响巨大,此后数年中两篇文章被多次集结成册出版,成为了社会批判的经典之作。
对这本书感兴趣,首先是因为作者苏珊•桑塔格,她是在去年去世的吧,当时很轰动,报纸杂志纷纷刊登她的生平,那个时候就感觉,这是个坚强的女人,不服输的、有思想的、从事学术研究的女人。 这本《疾病的隐喻》其实是一本文集,是两篇批评文字的合集,这点从该书的英文名...
评分感觉桑塔格是想用福柯的方式来消解癌症以及艾滋病,但不是很成功。首先是功课做的没有福柯那么足,这或许也是情有可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大概是癌症与艾滋病与“疯癫”比起来还是具有某些不易轻易消解的因素,比如那些更“硬”的生理和病理特征。当然,围绕癌症与艾滋病当然也...
评分一本像是医学论文的书,却是反讽意味甚浓的文化批评论文。 一本好书让不同职业领域的人看,会产生不同的视角。这本书让谙熟社会学或是现象学的读者来说,也许是最契合于苏珊·桑塔格写这本书的意旨。作为医学生的我拿起这本书阅读起时,必定和其他人有不同的心境来看...
评分对这本书感兴趣,首先是因为作者苏珊•桑塔格,她是在去年去世的吧,当时很轰动,报纸杂志纷纷刊登她的生平,那个时候就感觉,这是个坚强的女人,不服输的、有思想的、从事学术研究的女人。 这本《疾病的隐喻》其实是一本文集,是两篇批评文字的合集,这点从该书的英文名...
评分之前曾听一个朋友闲聊,完全可以写一本《肺结核、太太们的客厅以及十九世纪文学》的这样一篇论文,苏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正是从文学史上被隐喻的优雅化的肺结核——一种让死亡变得优雅得令人肃然起敬的疾病谈起。所以这篇论文就没有必要再写了。 “结核病被认为是源自...
书中疾病隐喻之外还有军事隐喻,借此厘清了听到“打赢防疫战”时的不适。使用战争话语就意味着在合理化疾病中个体的牺牲和损失,而其中英雄主义的褒奖也会遮蔽事先未能避免的过失,那不是牺牲的英雄,那是因病而经受痛苦的人。
评分客观看待疾病,适当使用隐喻。/ 译者的存在感太强。
评分把这本书重看了一遍。“对瘟疫的通常描述有这样一个特点,即瘟疫一律来自他处。”除了重蹈覆辙,人实在什么也不会。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态度越来越复杂了,甚至觉得它没有任何理论性,但是用理论性来衡量桑塔格又并不恰当。症候式的经验传达依旧准确,某个程度上也相当能启发人,但是也是相当不足够的。
评分书中疾病隐喻之外还有军事隐喻,借此厘清了听到“打赢防疫战”时的不适。使用战争话语就意味着在合理化疾病中个体的牺牲和损失,而其中英雄主义的褒奖也会遮蔽事先未能避免的过失,那不是牺牲的英雄,那是因病而经受痛苦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