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译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Lev Tolstoy,1828-1910年),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许海燕,男,1948年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学和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学、中西比较文学、中西文化交流史。有《中西文化交流史》、《莎士比亚》等专著,译著有《人生论》(托尔斯泰著)等。
◐54个国家100位一流作家选为100部最伟大的文学经典之一。托尔斯泰共有三部作品入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伊凡·伊里奇之死及其他》。
◐人类文学上描写死亡的巅峰的神作。 曾被选入美国麦克米伦图书公司出版的《世界小说一百篇》,被西方各大学文学系当作教材。
◐小说对婚姻、情欲、伦理、死亡的探讨具有惊人、无与伦比的现实感。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作者扬•马特尔给加拿大总理斯蒂芬 •哈珀推荐的第一本书。
◐法国作家莫泊桑深深为之折服,曾经感叹说:“我看到,我的全部 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
◐名家名译,译笔优美动人,完美展现托尔斯泰风格魅力。
...................
☆媒体评论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认为是人类文学上描写死亡的巅峰的神作。法国作家莫泊桑深深为之折服,曾经感叹说:“我看到,我的全部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
◐托尔斯泰最奇特的作品,当年发表后,俄国审查官只允许发行普通人难以承受的高价版本,美国邮政禁止邮寄刊有《克罗采奏鸣曲》连载的报纸。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看了此书后说:托尔斯泰是个性变态者。
◐著名俄罗斯文学译者、诗人、学者汪剑钊教授,小说家赵松推荐!
...................
☆内容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的中短篇小说选,包括两个短篇《克罗采奏鸣曲》、《魔鬼》和一个中篇《伊凡•伊里奇之死》。这三个中短篇分别是关于婚姻、爱欲与死亡的主题,围绕着婚姻、家庭、伦理、情欲与死亡,具有有非凡的震慑人心的魅力。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认为是人类文学上描写死亡的巅峰的神作,是托尔斯泰晚年一部重要的代表作。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强烈反响,法国作家莫泊桑深深为之折服,曾经感叹说:“我看到,我的全部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
◐《克鲁采奏鸣曲》上流贵族情感忏悔录,托翁(据说是本人写照)扮演奥古斯都、卢梭,讲述了一个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互相怨恨的贵族夫妇,因丈夫认为自己对妻子拥有类似物主的所有权,因此并不尊重妻子,而频频与妻子发生争吵,后来在丈夫对妻子狂烈的性嫉妒中杀死妻子而后反省、忏悔这种肉欲结合的婚姻关系的故事。是托尔斯泰最奇特的作品,当年发表后,俄国审查官只允许发行普通人难以承受的高价版本,美国邮政禁止邮寄刊有《克莱采奏鸣曲》连载的报纸。
◐《魔鬼》则探寻了人性中的情欲。它认为人是无法控制这种欲望的,无法摆脱,直到欲望对象的毁灭或自己的毁灭。小说对情欲的巨大力量以及其与理性道德的激烈冲突的描写是摄人心魄、无与伦比的。
如果不是被病痛折磨了一段时间,我或许不会有心情来读这篇小说。 文字里关于疾病所导致的种种心理状态,希望与绝望的拉锯,对医生的从信任到嘲讽,都精准得让人害怕。一查,果然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作品,未曾在疾病中挣扎过的人不可能会有这样的手笔。这也印证了一个最普通的事实...
评分设置一个稍长的时间段去描绘死亡逐渐吞噬一个人的过程,托尔斯泰使我们目睹人物面对死亡的无助与绝望。死是全部的失败,是否定,是对生命的质疑,伊凡·伊里奇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他滑入死亡,他的体验使他的思考愈发显得神秘。死是一个谜,有着庞大的和无形的身躯,死无孔不...
评分托尔斯泰没有了史诗感后也开始探讨解决世界观、精神和理想的课题。面对死亡,在讨论生命意义的问题上,托尔斯泰同叔本华等人站在一起,认为因为人类欲望的无限并永远无法得到满足,因而人生注定是无穷的痛苦,就如同书中三部作品的三次死亡,尽是无限的虚无。 本书摘选的《克洛...
评分 评分4.5;三篇均围绕婚姻与情感,展开对「死亡」的论述,万分沉重压抑,恐婚恐育者慎读(读完的确整个人都不好了,这个世界应该没什么希望了)。《克洛采奏鸣曲》长篇大论说理,简直是托翁活生生的写照和预言,充满主观意识投射,可以想见他们夫妻是如何互相厌恶憎恨;婚姻制度下情欲与情感的拉锯令人不寒而栗,无爱可诉的一潭死水,肉欲的宣泄与禁欲的倾向正是托翁晚年的执念。《魔鬼》的心理戏太细致,饱受欲望折磨的焦虑,忧惧重蹈覆辙的恐惧,真切又不无虚假的短暂忏悔,最终一切都须以死亡作为结束,开放性的两个结局。重读依旧最爱《伊凡·伊里奇之死》,「疼痛」仿佛化为实体,于人生倒计时冷眼一生各种”不对劲”——光彩假面之下的陈腐庸常;弥留之际对死亡的描摹,直如堕入黑洞。
评分从小读到大的托尔斯泰。
评分4.5;三篇均围绕婚姻与情感,展开对「死亡」的论述,万分沉重压抑,恐婚恐育者慎读(读完的确整个人都不好了,这个世界应该没什么希望了)。《克洛采奏鸣曲》长篇大论说理,简直是托翁活生生的写照和预言,充满主观意识投射,可以想见他们夫妻是如何互相厌恶憎恨;婚姻制度下情欲与情感的拉锯令人不寒而栗,无爱可诉的一潭死水,肉欲的宣泄与禁欲的倾向正是托翁晚年的执念。《魔鬼》的心理戏太细致,饱受欲望折磨的焦虑,忧惧重蹈覆辙的恐惧,真切又不无虚假的短暂忏悔,最终一切都须以死亡作为结束,开放性的两个结局。重读依旧最爱《伊凡·伊里奇之死》,「疼痛」仿佛化为实体,于人生倒计时冷眼一生各种”不对劲”——光彩假面之下的陈腐庸常;弥留之际对死亡的描摹,直如堕入黑洞。
评分距离看过已近半年之久,当时一遍又一遍告诫自己要懂得看清什么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和最值得珍惜的事情。当时以为自己懂得了行动了,现在看看,我只是知道了什么是应该重视的,然后把它放在心的一角,并提醒着自己它很重要,接着去追逐权贵。真是一个可爱的虚晃的骗子
评分我对托尔斯泰的认知大概就是近20年前读过《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三部作品,那个时候那么小,当然谈不上有太深的感悟,现在读这本写作于晚年的中篇合集,还是重新唤起了记忆之门,并且对家庭,婚姻和死亡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感知。这书里处处都是作家自己的影子,压抑又悲凉。可以想见,托尔斯泰的一生就这样在肉体的欲望和精神的探寻间挣扎着,最终也没有找到想要的答案,而是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漩涡中。或许有些答案并不具有普世意义,于是,似乎也就能原谅托尔斯泰对女性的狭隘了,而且在人生与两性的探索里,也是生出过太多相似的质疑——幸福到底在哪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