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25—1965.12.15),小说家,剧作家。毕业于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后弃医从文;在现实主义文学没落期坚持创作,并最终奠定文学史上经典地位;倡导以无所偏袒的观察者角度写作,包容看待人性;1946年,设立萨默塞特·毛姆奖,奖励优秀年轻作家;1952年,牛津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54年,英王室授予Companion of Honour称号;1965年12月15日在法国里维埃拉去世。
一战期间,飞行员拉里结识了一名爱尔兰战友,对方为了掩护他而牺牲。面对战友冰冷的尸体,拉里第一次产生对人生的怀疑:“人在死的时候,真的死得很彻底。”
战争结束后,拉里没有像大家期待的那样,进入大学完成学业,毕业后找一份体面的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对人生的终极探求使他抛下了一切,从巴黎出发,遍游世界各地,循着无私与弃绝之念走在自我修行的道路上。
他没有野心,对名利也毫无欲念;无论成为何种社会名流都令他厌恶;于是,他或许很满足自己选择的生活,只做好他自己就已足够。
拉里:刀锋上的行者 郭勇健 (一) 文学大师,在我的心目中大约仅有十余名。以这十余名大师的标准衡量,毛姆肯定够不上一位文学大师。毛姆的《人生的枷锁》,我读过两遍,觉得相当感人,但与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相比,不免大为逊色...
评分1 Part Two,第四节,拉里在巴黎拉丁区的破旧小公寓里对满心期待他回心转意同回芝加哥的伊莎贝尔说: “我多希望你能懂得我向你建议的生活要比你想象的任何生活都要充实得多。我真希望能让你看到精神生活是多么令人兴奋,经验多么丰富。它是没有止境的。它是极端幸福的生活。只...
评分1897年,法国画家高更最喜爱的孩子阿丽娜因肺炎去世,悲痛欲绝的高更创作出了油画巨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向何处去?》。这三个如同孩子般的问题,却是哲学上的终极问题。而毛姆也以高更为蓝本,创作了一部探讨艺术与生活矛盾性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 而...
评分最近重看了一遍刀锋。 第一遍的时候,我觉得这书挺欢乐的。毛姆一向对各种现象都很宽容(虽然他的作家笔记写的颇刻薄),嫌弃拉里穷的伊莎贝尔,家庭幸福且富有,逃离拉里规律生活情愿喝酒吸毒玩男妓的索菲,也就轻飘飘变成无名女尸。 每个人都过上了自己想过的日子,这还真是...
评分我在大2的时候读了这书,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喜欢书中拉里的调调,淡漠,智慧,清瘦,高级.想尽办法把自己弄得寡淡.而且也真的寡淡了..其实呢,后来才知道,人家毛姆的生活到是纸醉金迷,喧嚣溢彩.他爱一个小他20岁的小流氓小哈,他为毛姆找乐子,找漂亮男孩.毛...
前几天揶揄毛姆是厕所读物,大概是处于剧情恐惧症。但这本,随着剧情的展开而逐渐饱满的角色,越发极端的情节和人物,讽刺的悲喜,包括最后对生死的探讨。哲学最终论题便是死亡。最喜欢艾略特和伊莎贝尔,反倒对拉里没感觉。
评分这世间每个人,每种人都有不同的活法,不同的活法自有不同的乐趣和苦恼,我羡慕身在凡尘之中,心在凡尘之外的拉里;也羡慕通透的伊莎贝尔;喜欢自暴自弃、纵情享乐、自暴自弃的索菲;心疼对社交与高贵优美的生活有着近乎偏执的埃利奥特;也喜欢从容不迫贯穿全文的优雅作者。 后面的内容中关于拉里与作者很多哲理性、宗教性的探讨近乎不明所以,作者一直在借拉里的口向我们探讨人生的意义、如何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非常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书。很喜欢。
评分毛姆和王尔德一样,本质上都是刀子笔豆腐心的人。老头写作的乐趣似乎是拿把放大镜把所有人的短处揶揄个遍后再收起来还其公道。
评分这个故事里有佛系炮王,绿茶婊人妻,吸毒好女孩,大神探毛姆等一些列元素,然而它是那么引人深思,精彩!
评分201801 by Kindle。几年后再读,从模糊的记忆变成清晰的“啊原来是这样”。喜欢最后一章的点题“成功”,也喜欢讨论梵的部分。这个版本的翻译真的很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