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机器

文学机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关于生平,卡尔维诺写道:“我仍然属于和克罗齐一样的人,认为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我会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东西。但我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

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1985年9月19日在滨海别墅猝然离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父母都是热带植物学家,“我的家庭中只有科学研究是受尊重的。我是败类,是家里唯一从事文学的人。”

少年时光里写满书本、漫画、电影。他梦想成为戏剧家,高中毕业后却进入大学农艺系,随后从文学院毕业。

1947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通向蜘蛛巢的小径》,从此致力于开发小说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

曾隐居巴黎15年,与列维-施特劳斯、罗兰·巴特、格诺等人交往密切。

1985年夏天准备哈佛讲学时患病。主刀医生表示自己未曾见过任何大脑构造像卡尔维诺的那般复杂精致。

出版者:译林出版社
作者:[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出品人:
页数:574
译者:魏怡
出版时间:2018-5
价格:68.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44772556
丛书系列:卡尔维诺经典
图书标签:
  • 卡尔维诺 
  • 伊塔洛·卡尔维诺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意大利 
  • 文学研究 
  • 外国文学 
  • 随笔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 卡尔维诺×非虚构写作,卡尔维诺怎样用想象力驾驭非虚构写作?

★ 卡尔维诺的文学实验之书,探索文学组合的各种可能性。

卡尔维诺的文学创作,是一台复杂的文学机器,他一生的工作便是将与时代休戚相关的科学、哲学、政治学的零件置入这台文学机器中,不断地磨合,不断地调试。

《文学机器》是卡尔维诺一生文学创作和实验的心得体会。在这部文集中,卡尔维诺在读者、作者、评论家的身份之间来回变换,不仅为这个 时代的文学探索了全新的可能性,也为我们的书架增添了全新的内容。

如今,我可以将这些文章集结成册,能够重新阅读它们,也让他人再次阅读它们,以便使它们停留在属于它们的时间与空间里;与它们保持适当的距离,并且以正确的角度和方式对它们进行审视;重新勾勒出它们主观和客观的改变与延续的脉络;理解我所处的位置,对一切盖棺论定。

——伊塔洛•卡尔维诺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刊于《解放日报》2018年9月29日) 文/俞耕耘 “在青年时代,我最初的雄心是建立一种新文学,而这种文学又要用于建立一个新社会”。这是卡尔维诺在文集《文学机器》前言所提及的。现在看来,作家起初奠基于一种社会学意义的写作,他对文学的现实改造力抱有信念。然而,“如今...

评分

(刊于《解放日报》2018年9月29日) 文/俞耕耘 “在青年时代,我最初的雄心是建立一种新文学,而这种文学又要用于建立一个新社会”。这是卡尔维诺在文集《文学机器》前言所提及的。现在看来,作家起初奠基于一种社会学意义的写作,他对文学的现实改造力抱有信念。然而,“如今...

评分

(刊于《解放日报》2018年9月29日) 文/俞耕耘 “在青年时代,我最初的雄心是建立一种新文学,而这种文学又要用于建立一个新社会”。这是卡尔维诺在文集《文学机器》前言所提及的。现在看来,作家起初奠基于一种社会学意义的写作,他对文学的现实改造力抱有信念。然而,“如今...

评分

(刊于《解放日报》2018年9月29日) 文/俞耕耘 “在青年时代,我最初的雄心是建立一种新文学,而这种文学又要用于建立一个新社会”。这是卡尔维诺在文集《文学机器》前言所提及的。现在看来,作家起初奠基于一种社会学意义的写作,他对文学的现实改造力抱有信念。然而,“如今...

评分

(刊于《解放日报》2018年9月29日) 文/俞耕耘 “在青年时代,我最初的雄心是建立一种新文学,而这种文学又要用于建立一个新社会”。这是卡尔维诺在文集《文学机器》前言所提及的。现在看来,作家起初奠基于一种社会学意义的写作,他对文学的现实改造力抱有信念。然而,“如今...

用户评价

评分

卡尔维诺总有精妙之论,虽然不是篇篇经典,但也非常值得一看。捉虫:stoicismo被翻译成“历史主义”,应为“斯多葛主义”;“Quête du Graal”被翻译成“格拉尔的探索”,应为“寻找圣杯”,“La quête de récit”也不是“探秘的故事”,应为“寻找故事”。

评分

跟纳博科夫一样,卡尔维诺也注重文学的个人化风格。不过,老纳是任性地弃绝普遍性,而卡尔维诺则是力求在共性或背景中凸显个体的特殊化。不同于小说创作的轻盈风格,卡尔维诺的这部文论,凝重且忧虑,散金碎玉,时有启发。

评分

#卡尔维诺经典# 卡尔维诺的文学实验之书,探索文学组合的各种可能性!

评分

卡尔维诺的文学创作,是一台复杂的文学机器,他一生的工作便是将与时代休戚相关的科学、哲学、政治学的零件置入这台文学机器中,不断地磨合,不断地调试。

评分

4.5;卡尔维诺最具宏观视野的文论,核心阐述是关乎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从古典时代到工业革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变化也折射到文学领域——“人们致力于确立人与自身、事物、地点,还有时间之间的关系。但是,如今所有关系都改变了:不再是事物,而是商品,是系列产品。”巴尔扎克笔下的巴黎不再是具有生物般的自然活力的丛林城市,19世纪的伟大作品们开启的关于“个人、自然、历史”主题,现今演绎为“物质的意识流”——在《物质世界的海洋》一章中详尽阐释罗伯-格里耶、布托尔等人制造的迷宫(堪称本书最精要),文学机器在浪漫主义—人文主义—实证主义这条道路上跨出有序生产的步伐——即“不再满足于自身的传统主义,于是提出对于写作的一些新的理解,并彻底打乱自身的所有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