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美国文化人类学学会2010年格雷戈里·贝特森图书奖荣誉奖
金融崩溃——无论是垃圾债券市场、互联网泡沫,还是高杠杆的房地产市场——通常被解释为市场周期的必然结果:上涨的一定会下降。在《清算》一书中,人类学家Ho Karen刺破了抽象的、无所不能的市场光环,揭示金融市场的繁荣和萧条是如何形成的。
曾在投行工作过的Karen访谈了压力重重的第一年的金融从业人员、工作过劳且漠然的证券分析师、渴望被雇佣的大学生、经验丰富的董事长和总经理。这些从精英大学招聘的投资银行家被社会化为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世界。他们得到了丰厚的报酬,条件是随时都可能被解雇。他们的工作场所文化和特权网络造成了这样的印象:工作无保障会塑造性格,而员工的流动性会带来聪明、高效的生意。基于这种与挥霍无度的交易相联系的流动性和补偿行为文化,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家们重塑了美国企业的形象。他们的使命是创造股东价值,然而他们的做法和假设却会产生危机。通过将投资银行家的价值行动与市场建设和美国公司重组联系起来,《清算》一书揭示了华尔街特有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常常被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胜利解读所遮蔽。
-------------------------------------------------------------------------------------------------------
媒体推荐:
就实地考察而言,华尔街并不是一个典型的人类学领域:人类学家通常在遥远的第三世界社会工作……然而,Karen Ho博士以经典人类学的方式开始了她的研究:融入背景,专心倾听,客观中立非评判的方式,然后试图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得到关于华尔街文化如何运作的“整体”图景。这种耐心的民族志分析呈现出一个迷人的景象,这甚至对大多数银行家来说都是新奇的。
——吉莉安·泰特,《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Karen Ho是我的英雄。她的20世纪末投资银行家民族志准确描述了投行文化的虚张声势、冷酷无情和矛盾等特征。
——米切尔·阿沃拉菲亚,《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人类学家Karen Ho对华尔街投行的民族志书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旨在打破华尔街的优越光环,揭示其脆弱、矛盾的一面,以及其企业文化和集体行动常常带来的破坏性影响,这些影响不仅和金融工作者和金融市场有关,也波及美国其他企业。虽然这本书名列人类学和商业研究领域之内,但它具有更广泛的吸引力,并将引起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以及任何试图了解华尔街投资银行的文化、实践与金融变革之间关系的人的兴趣。
——赖凯伦,《经济地理》杂志(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清算》一书对大型投资银行的运营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证实了读者的某些猜测:这些机构正在成为傲慢及坚不可摧的“宇宙主宰”,从业人员获得了难以理解的巨额收入和“做上帝的工作”的想法。然而,这也表明了金融社会学研究力量的逆转。本书有助于解释投行从业者的思考和行动方式。
——詹姆斯·G·卡里,《皇家人类学研究所》杂志(Journal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对于任何打算进入全球各大银行工作的人来说,《清算》一书是必读的。事实上,即使是精英学校的教员,也开始质疑为何有这么多毕业生最终会投身金融行业。这本书应该是这些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必读的书。”
——本·洛里卡,美国金融工程专业权威排行Quant Net
《清算》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仔细观察了人们在华尔街成功或失败的方式,戳穿了很多关于市场运作的假设。”
——基尔·马丁,时代文学增刊(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清算》提供了一个丰富详细的华尔街投资银行的民族志…我在本科经济社会学课程中使用了节选,并向一位投资银行家推荐了该课程。
——Aaron Z. Pitluck,《工作、就业与社会》(Work, Employment and Society)
何柔宛(Karen Ho),普林斯顿大学人类学博士,明尼苏达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华尔街制度文化、美国企业裁员现象和新自由主义。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美国的金融中心华尔街,早已不仅仅是美国的标志和骄傲,更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华尔街的独特文化与华尔街人的生活,也随之成为了很多企业、很多人争相了解和模仿的标杆。 然而,那些衣着光鲜的华尔街人,却有着另外一个偏僻入里的名字——“走钢丝的幸运儿”...
评分如果曾经在股票等二级市场上侵泡过,都会感受到,交易的核心就是人性的博弈。 此书角度其实很有趣,是一个人类学博士,进入华尔街一段时间后,写出来的对于华尔街的描述。外界对此评价很高,而我却持有不同意见。 首先本书导言部分太差,正式章节采访过多,那种就像中国财经记...
评分 评分在这个全球化时代,美国的金融中心华尔街,早已不仅仅是美国的标志和骄傲,更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华尔街的独特文化与华尔街人的生活,也随之成为了很多企业、很多人争相了解和模仿的标杆。 然而,那些衣着光鲜的华尔街人,却有着另外一个偏僻入里的名字——“走钢丝的幸运儿”...
评分如下 “For my daughter and son, Mira and August, in the hope that their generation will see greater socioeconomic equality.” P.S. 很有趣 一些部分八卦风气较重外, 讨论比预想中有深度 叙述显得有点絮絮叨叨
是否可以理解为后工业时代金融体系对人的挤压和异化,用非常俗的说法也许就是有本事挣,还得有命去花啊。
评分分析很棒,能从日常文化实践入手解释宏观事件
评分选题制胜:人类学尖刀插入华尔街,启发大于论证过程本身。期待一下民族志下的紫禁城
评分有多茂盛,就有多阴暗。谁都无法逃脱的定论,聪明人分很多种,选择也千千万,轻易随大流的,不一定算聪明人。12.26跑步
评分"为什么文科生不喜欢华尔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