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登•怀特 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意识史学名誉教授。作品包括《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话语的转义:文化批评文集》《形式的内容:叙事话语与历史再现》《比喻实在论:模拟效果研究》等。
译者简介:
马丽莉 詹姆斯•库克大学(James Cook University, JCU)澳大利亚文学博士。现任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澳洲文学、女性文学、文学理论。
马云 河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现任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翻译硕士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英语笔译。
孙晶姝 河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现任中国海关管理干部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
海登•怀特被誉为人类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从1973年出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元史学》以来,怀特的作品对于历史学、文学研究、人类学、哲学、艺术史、电影传媒研究等将叙事学作为关注焦点的学科而言意义非凡。
本书由罗伯特•多兰作序,他巧妙地将怀特重要但难得一见的文章汇集成册,研究探讨他关于历史书写和叙事的革命性理论。怀特的这些文章大多采用论文体,内容涉及多位思想家,探讨诸多主题,文笔犀利,语言优美。
《叙事的虚构性》追溯怀特重要思想的演变轨迹,是历史编纂学者和学习者、历史理论和文学研究学者们的重要读物。
原文发表于折射集公众号(微信号:zhesheji-njup),[阅读原文] 虽然我们时常在谈论社会文化系统时将它们类比于生物系统,我们却只是偶尔把生物系统类比于社会文化系统。例如,我们可以选择把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政治制度,甚至是一个社会化的人看作它们仿佛经历了一棵树或一...
评分原文发表于折射集公众号(微信号:zhesheji-njup),[阅读原文] 虽然我们时常在谈论社会文化系统时将它们类比于生物系统,我们却只是偶尔把生物系统类比于社会文化系统。例如,我们可以选择把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政治制度,甚至是一个社会化的人看作它们仿佛经历了一棵树或一...
评分原文发表于折射集公众号(微信号:zhesheji-njup),[阅读原文] 虽然我们时常在谈论社会文化系统时将它们类比于生物系统,我们却只是偶尔把生物系统类比于社会文化系统。例如,我们可以选择把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政治制度,甚至是一个社会化的人看作它们仿佛经历了一棵树或一...
评分原文发表于折射集公众号(微信号:zhesheji-njup),[阅读原文] 虽然我们时常在谈论社会文化系统时将它们类比于生物系统,我们却只是偶尔把生物系统类比于社会文化系统。例如,我们可以选择把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政治制度,甚至是一个社会化的人看作它们仿佛经历了一棵树或一...
评分原文发表于折射集公众号(微信号:zhesheji-njup),[阅读原文] 虽然我们时常在谈论社会文化系统时将它们类比于生物系统,我们却只是偶尔把生物系统类比于社会文化系统。例如,我们可以选择把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政治制度,甚至是一个社会化的人看作它们仿佛经历了一棵树或一...
谈文论还有文学史部分洞见不多,但历史哲学部分很精彩,叙事不是构成史学的一部分,相反史学隶属于叙事,也因此可将历史学著作是一种文学制品(literary artifact),如无意识的结构像语言一样结构,历史叙事也像话语一样被编织起来(通过情节化、论证模式、意识形态含蕴),也因此我们可以像分析福楼拜的《情感教育》一样 分析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历史叙事的情节化(悲剧与闹剧形式) 然而怀特并没有落入一种完全的相对主义,把马克思批评蒲鲁东的英雄观与马克思自己的阶级历史观 放在同一个水平面批评,阶级斗争在不同的时空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所以前者是种神话概念,后者是历史概念,具有更多的历史意义,是一种 内容的实质(叶尔姆斯列夫)。
评分总算读完了,虚构性理论的源头之一
评分尝试去理解每篇文章究竟想表达什么; 发现能够将历史与文学在某种程度上统一起来的是其文字表述与其中可以被称为哲学的思想; 感觉强调很多的似乎是可以被称为是哲学的东西; 似乎是第一次感受到哲学的妙用; 目前看到的关于历史学的论述觉得很有趣,甚至有了想深入了解他的思想体系的冲动; 对他专门讨论文学的部分有点敬谢不敏,还不是很能懂,但还是很佩服他在开阔我的思路以及贯通文史可能性的启发; 突然感慨当年为什么没好好听文概,在某种思想的启发性方面,的确很感谢这本书,像是打开了对理论的兴趣之门。
评分那篇《现实主义表现中的文体问题:马克思与福楼拜》的观点很特别。从历史诗学的角度解读《情感教育》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二者表面上文体不同(一个是小说,一个是政论文)、叙述风格也相差悬殊,但都是成长小说的表现形式(只不过前者是关乎个人的成长,后者是这个人所属阶级的“成长”)。情节模式也是一致的:开始时个人/阶级怀有史诗般的雄心,经过一系列虚幻的成功和真实的失败,到最后为了与现实妥协而放弃理想并自嘲般地体验到其中的反讽意味。二者经历的过程也非常相似,都符合《元史学》提出的比喻模型:隐喻、转喻、提喻、反讽。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弗雷德里克·莫罗在1840-1851年的法国的人生经历和同时期资产阶级(从推崇革命到害怕革命最终妥协,拿破仑三世闹剧般地黄袍加身)的变化之间存在一种非常明显的平行关系。
评分那篇《现实主义表现中的文体问题:马克思与福楼拜》的观点很特别。从历史诗学的角度解读《情感教育》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二者表面上文体不同(一个是小说,一个是政论文)、叙述风格也相差悬殊,但都是成长小说的表现形式(只不过前者是关乎个人的成长,后者是这个人所属阶级的“成长”)。情节模式也是一致的:开始时个人/阶级怀有史诗般的雄心,经过一系列虚幻的成功和真实的失败,到最后为了与现实妥协而放弃理想并自嘲般地体验到其中的反讽意味。二者经历的过程也非常相似,都符合《元史学》提出的比喻模型:隐喻、转喻、提喻、反讽。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弗雷德里克·莫罗在1840-1851年的法国的人生经历和同时期资产阶级(从推崇革命到害怕革命最终妥协,拿破仑三世闹剧般地黄袍加身)的变化之间存在一种非常明显的平行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