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生于巴黎南郊,中学期间就读文科预备班,广泛涉猎古典文学,1977年获文学专业大学普通学业毕业文凭,两年后获现代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毕业后当过教师、电视台记者等,1996年离开巴黎,定居外省乡村、专心写作,并潜心研究美国文学和日本文学。1987年出版处女作《哈比比》,之后又有十多部小说和其它作品问世。曾获南泰尔中篇小说奖、瓦莱里.拉尔博文学奖等。
《亚拉巴马之歌》主要内容:我用戴着白丝线手套的手抓住俱乐部的男孩和军官饭堂里年轻军官的手。我是泽尔达·塞尔。法官的女儿。未来的大作家的未婚妻。从我看见他的那天起。我就一直在等他。一赢在坚持,为他而坚持。与他一道坚持,为了反对他而坚持。
1918年,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城。当“南方美人”泽尔达遇到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中尉时,她的生活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菲茨杰拉德发誓要当一名作家,处女作的成功已经表明了这不是空话,成功已经在向他招手。这对郎才女貌的夫妻成了整个纽约的偶像。但司各特和泽尔达还都是孩子。他们过于任性。迨求灵与离的享乐,世俗生活的烈火很快就烧灼了他们的翅膀……
吉勒·勒鲁瓦深入泽尔达的内心世界。体验她的快乐和痛苦,用极为感性的笔触描写了这个非凡女人的传奇一生,成了名的丈夫像食人魔一样吞噬着她,为了生存,她要与命运斗争……
这是真实故事和丰富想象的二重唱,吉勒·勒鲁瓦创作了一部伟大的“美国式小说”。
颠覆这个词用在这里很贴切.下午看完这本书时我只是停留在美国文坛这对疯狂鸳鸯的这曲悲歌中.我从来都是个只看正文的人,不读序不看后记.今天突发奇想的翻了最后的译者记.却没想到带给我更大的震撼.这不是一本传记却也不是一本小说.它是基于许多历史真实故事而写的.其中许多历史...
评分他们两人,你信谁?谁剽窃谁?谁的艺术造诣更高?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不能停止地想到毕加索和多拉。翻出自己4月25日的笔记: “在艺术创造人格上,多拉与毕加索是平行的。但由于毕加索太过于强势及尖锐,最终她的人格、她的艺术、她的生活都已被毕加索消解了。最终走向精神崩...
评分 评分颠覆这个词用在这里很贴切.下午看完这本书时我只是停留在美国文坛这对疯狂鸳鸯的这曲悲歌中.我从来都是个只看正文的人,不读序不看后记.今天突发奇想的翻了最后的译者记.却没想到带给我更大的震撼.这不是一本传记却也不是一本小说.它是基于许多历史真实故事而写的.其中许多历史...
读了这本书,导致很不喜欢海明威
评分我爱那些有极强欲望的人,欲望的力量,对自由的渴望,让他们鹤立于凡尘。(竟然没码上……都看完第二遍半年多了……)
评分拙劣的跳跃感
评分飞快的看完以后会产生晕眩感,回去以后要重温午夜巴黎一遍
评分泽尔达和菲茨杰拉德 ≈ Sid and Nancy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