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輪下》是作者的早期作品。小說敘述的故事是:主人公漢斯自幼聰穎過人,勤奮好學,被大傢視為神童。他被送入一個神學院學習,受大傢庭和社會的影響,他功名心切,在與世隔絕的學校裏拼命學習,沒有半點空閑,身心健康受到損害。同學赫爾曼生性倔強,衊視功名,為學校不容;而漢斯覺得隻有赫爾曼纔是知己。漢斯用功過度,身體衰弱,成績倒退;學校把這些歸罪於赫爾曼。赫爾曼被學校開除,漢斯更感孤單,不時受到老師的訓斥和同學的恥笑,之後得瞭神經衰弱癥,使他無法繼續學業,隻得返迴傢鄉當鉗工為生。社會的歧視和生活的失意使他覺得仿佛跌在無情而龐大的車輪下。這是一部控訴德國舊的教育製度的小說,被認為有濃厚的自傳色彩。本書是一部教育小說,它具有濃重的悲觀色彩。書名取自書中校長告誡年輕的主人公吉本拉特的一句話:抓緊研習,以免丟落在車輪下。這部小說取材於黑塞在毛爾布侖修道院的不愉快經曆,其中有對一所寄宿學校生活和卡爾鍾錶廠工作的長篇敘述。小說引入瞭一個在黑塞後期小說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主題——青春期的友誼是浪漫異性戀愛的前奏。
1906年,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出版了一部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在轮下》,时年29岁。此后,他历经儿子早逝、爱人罹患精神病、离婚、2次再婚、弟弟自杀、纳粹统治时代,并在这50多年中出版了多部小说和散文,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最后于1962年以超过歌德的85岁高龄卒于睡梦中...
評分在轮下 我从来都不觉得那东西是在讽刺所谓“资本主义腐朽的教育制度”。而且在我看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的教育也不比资本主义好多少。虽然能看出来,那前言写在1982,也不得不这么写。 嘛,实话说吧,有几个人还觉得中国教育制度是合理的? 被折磨了这么多年,终于进了大学...
評分第一次接触黑塞的作品就是《在轮下》,内容让我深有震动。 历史大环境的车轮、自身的局限、同社会的矛盾冲突这种种的情况同样发生在我身上。看过这本书以后,我也无数次的问自己,是否能冲破这种隐形的阻碍和束缚至少可以让自己安安稳稳的活下去。 当昔日小地方的荣誉被大城市...
評分没有灵魂的奋斗,野蛮的虚荣心(发展于父亲,学校)给了汉斯一个奋斗的目标,给了他一个价值体系,他的追求,他的骄傲,全部发展于此,当遭遇强烈冲击(赫尔曼)时,显得不堪一击,迷茫而脆弱,当面对考验时,毫无准备,失去平衡,虚荣心和功利心只能在物质世界疯狂运作时,如吗啡般给人麻醉,而当...
評分面对呼啸而至的时代车轮,我们必须加速奔跑,有时会力不从心,有时会浮躁焦虑,但必须适应,它可以轻易地将每一个落伍的个体远远抛下,甚至碾作尘土,且不偿命。
壓抑的極緻,既是輕易地被洗腦,爆發,然後消亡。
评分悄然無聲地走在那個似曾相識的世界裏,輪下的每一位少年,都好像年少時分分秒秒的我。小學到初中,沾染瞭路丘斯的荒唐,高中抵抗著無異於漢斯的小世界裏的全部壓力。怎麼看,也像循著黑塞的預言走著,可笑可悲的教育。 旁觀黑塞對教育的控訴與批判,共鳴感好強烈。BTW,舊書就是有感覺,翻譯很贊。
评分“看上去這個男孩像是一朵盛開的花,突然遭到摧殘,把他從一條愉快的道路上拽瞭下來。”吉本拉特被驅趕、被催促的短暫的一生。海爾納真是一個混蛋!可是,這真不是他的錯。
评分黑塞常沉湎於青少年時代的迴憶中,早期作品更是帶有鮮明的自傳特色。作品中所齣現的兩個親密朋友,分彆體現齣他現實中和理想中的自我,這種雙重的自我刻畫正是黑塞早期作品的鮮明特色。黑塞齣生於一個基督教新教牧師傢庭,從小興趣廣泛,酷愛寫作繪畫。1891年他通過邦試,進入神學校,但他立誌做個詩人,不久便輟學離校,進工廠當學徒,也做過書店夥計,後埋頭研究18、19世紀文學,1904年成為專業作傢,同年成婚並隱居巴登湖畔寫作。1911年結束幽居生活後赴印度旅行,迴國後移居瑞士。一戰期間,投入爭取和平的運動。1923年加入瑞士籍,1962年因腦溢血病逝。
评分黑塞在景物描述與人物心理的呼應上真是一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