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社會學與近代變遷
導論 社會學和中國經驗
第一節 什麼是社會學?
一 什麼是社會和社會學?
二 社會科學不再單純以研究對象劃分學科界限
三 社會學的科學化和人文化雙重特徵
第二節 社會學的基本假設和經驗基礎
一 社會學是否需要基本假設
二 社會學的基本假設
三 注重研究重大現實問題的學科特點
第三節 中國經驗的形成及對中國社會學的意義
一 東方現代化與中國經驗
二 中國經驗和中國社會學的發展
第一章 中國社會學的産生
第一節 啓濛與西學東漸:社會學的産生
一 社會思想與社會學思想
二 群學與社會學
第二節 社會進化:天演、變法、保群
一 天演人變:尋求社會進化的規律
二 群學:內聖外王和群本主義
第三節 現代化:改良與製度變遷
一 社會學改良思想與學術的製度化
二 學術走嚮生活及其反思
第二章 中國社會近代以來的演變
第一節 中國傳統社會的遺産
一 以中國為中心的國史觀
二 中國傳統社會的基本特徵
三 清代的遺産
第二節 中國社會的近代轉型
一 從天朝帝國到民族國傢的巨變
二 雙軌政治的終結和社會的解體
三 二元結構和過密化下的經濟發展
四 文化認同的危機與重建
第三節 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
一 中國革命的勝利
二 總體性社會的基本特徵
三 中國社會第三次轉型的啓動和背景
第二篇 個人與社會
第三章 傢庭與婚姻
第一節 中國當代城鄉傢庭製度變遷的背景
一 行政等級金字塔與社會發展的梯級模式
二 農村傢庭聯産承包責任製與城市經濟體製改革
三 20世紀90年代以來城鄉社會由計劃經濟嚮市場經濟的轉型
第二節 城鄉傢庭製度變遷的特徵與機製
一 城市傢庭製度變遷
二 農村傢庭製度變遷
三 社會變遷對城鄉傢庭的影響
第三節 處於社會轉型中的傢庭策略
一 關於傢庭策略的研究迴顧
二 社會轉型中傢庭策略的基本特徵
第四節 社會轉型中的婚姻
一 婚姻文化模式:從傢族婚到自主婚
二 現階段城鄉婚姻的特徵
第五節 傢庭製度變遷與社區情理
一 影響城鄉傢庭製度變遷的因素
二 傢庭製度變遷的目標
三 關於社區情理
第四章 宗族和傢族
第一節 “宗族”的形式論和實質論
一 傢族與宗族之辨
二 從形式論到實質論
第二節 宗族、傢族的形態
一 宗族的早期曆史形態
二 宗族的文化創造
三 宗族模式:水波差序對駐波差序
第三節 國傢、土地與革命
一 宗族的國傢模式:邊陲說與中心說
二 宗族與土地
三 宗族與革命
第四節 理解宗族的本土視角
一 實質論的宗族觀點
二 水波差序格局對駐波差序格局的觀點
三 邊陲說與中心說的觀點
四 華南基層社會的宗族文化創造
五 宗族土地經濟的公有製度
第五章 社區和公民社會
第一節 社區的概念、基本要素與範圍
一 社區概念的起源
二 社區構成要素
三 社區範圍的確定
第二節 社區公民社會興起的宏觀視野
一 世界性的社區發展潮流
二 中國社區成長曆程
第三節 政府推動下的社區建設和基層管理體製改革
一 劃定鄰裏社區規模
二 居委會自治
三 讓街道也褪去行政色彩
第四節 追求自治的社區公民行動和政治參與
一 自薦參選人大代錶
二 社區民間組織行動
三 社區公民行動的政治影響力
第五節 社區公民社會成長與城市治理關係重構
一 中國社區公民社會成長的特性
二 共同治理:塑造新型政治關係
第六章 組織過程與製度安排
第一節 國傢控製下的組織結構
一 國傢推動現代化過程中的社會控製
二 城鄉社會組織
三 組織中的個人
第二節 改革時期的組織結構變遷
一 農村改革與組織變遷
二 農村自治組織
三 農村專業閤作組織
第三節 社會轉型時期的城市組織
一 單位組織功能弱化
二 城市民間組織的發展
第三篇 社會的結構性差異
第七章 社會分層
第一節 中國社會分層結構的基本特徵
一 傳統中國社會分層結構的特徵
二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社會結構的巨變
第二節 改革以來中國社會分層結構的變化
一 農民的職業分化與新職業體係的形成
二 體力勞動工人隊伍的變化
三 個體、私營工商層的興起
四 身份製的變遷
五 單位製的變遷
第三節 中國社會分層結構變遷的分析
一 政治分層與經濟分層
二 中心群體與邊緣群體
三 社會利益群體與改革
四 “倒丁字形”的社會結構與結構緊張
五 關於貧富分化的分析
六 中國社會學界對於轉型時期社會分層的其他理論解釋
第四節 中國社會分層結構變化的新趨勢
一 階級結構定型化
二 精英群體關係的變化
三 中間階層的發展趨勢
四 階層利益的多元化
第八章 性彆與性
第一節 性彆與性研究對社會學方法論的影響
一 性彆研究挑戰“價值中立”的學術立場
二 性研究挑戰二元思維和本質主義
三 超越絕對主義
第二節 公民權意義上的性彆政治與性政治
一 公民權與性彆身份的討論
二 公民權與性權利的討論
第三節 “大傢”與“小傢”下的性彆
一 國傢、傢庭與婦女解放
二 婚姻傢庭內部的性彆關係
第四節 社會變遷下的性彆發展
一 經濟增長與性彆平等
二 非農化過程中的女性
三 社會流動、階級與性彆
第九章 代際關係
第一節 社會學與人類學視野中的代際關係
一 代和代際關係:一些基本概念
二 代際關係的基本解釋框架和相關爭論
第二節 中國社會的代際關係及其變遷
一 中國傳統社會的代際關係
二 中國轉型社會的代際關係
第三節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代際關係及其研究的新走嚮
一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代際關係的新走嚮
二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代際關係研究的新走嚮
第十章 教育和公平
第一節 教育公平的概念
一 教育權利平等和教育機會均等
二 不同價值取嚮的教育公平觀
第二節 從權利平等到教育機會均等
一 “文革”前十七年:階級內的平等
二 “文革”十年:教育平等的烏托邦
三 20世紀80年代:“分數麵前的平等”
四 “教育産業化”的政策
第三節 教育機會和社會分層
一 高中階段的教育機會和社會分層
二 高等教育入學機會
第四節 教育公平問題的討論
一 教育究竟能否促進社會公平
二 權利的平等仍然是問題嗎
三 兩種促進教育公平的政策
四 公平與優秀的矛盾
五 影響教育公平的新動因
第十一章 種族與族群關係
第一節 “民族”和“族群”的定義
一 西方社會學研究中的“種族”、“民族”、“族群”定義
二 斯大林的民族理論
三 “民族”、“族群”概念在我國民族研究中的引入
第二節 多民族國傢指導民族關係的理論框架和政策目標
一 “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傢”在歐洲的興起
二 美國種族—族群關係發展史上的三個階段
三 中國傳統的族群觀和族群關係理論
四 費孝通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
第三節 現實社會中族群關係的研究方法
一 衡量族群關係的變量體係
二 族群分層與社會流動
三 影響族群關係的因素
第四節 族群關係的專題研究
一 族群集團在人口結構方麵的差異
二 語言使用與族群關係
三 族群居住格局
四 族際通婚
五 政府製定的以族群為對象的製度
第十二章 社會網絡和社會資本
第一節 社會網理論的發展
一 個人層次的社會網研究
二 集體層次的社會網研究
三 網絡動態學
第二節 社會資本理論及其衡量
一 社會資本的定義與分類
二 集體層次的社會資本
第三節 中國人的關係
一 差序格局下的關係網絡
二 人情交換與工具性交換
三 中國人關係的四分法——傢人、熟人、弱連帶與無連帶
四 加入權力維度的關係類型
第四節 中國社會資本的衡量
一 自我中心社會網的衡量
二 整體網的衡量
第四篇 社會製度
第十三章 政治社會學與中國改革
第一節 中國個人權力地位獲得的製度環境及其演進
一 改革前個人權力地位獲得的製度環境
二 改革後個人權力地位獲得的製度環境及其演進
第二節 中國社會結構轉型中的政治體係及其發展
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體係及其發展
二 社會結構轉型與政治體係
三 社會經濟轉型的政治動因分析
第三節 政治社會學與當代中國現實
一 經濟社會轉型與權力資源分配
二 當前中國政治體係麵臨的社會問題及其對策
第十四章 大眾傳媒
第一節 現代社會與大眾傳媒
一 理解大眾傳媒
二 大眾傳播與大眾傳媒
三 大眾傳媒的曆史變遷
第二節 現代中國的大眾傳媒
一 新聞事業的沿革與發展
二 從新聞事業到大眾傳媒
三 中國傳媒産業的發展
四 中國傳媒産業的分類
第三節 中國大眾傳媒體製
一 大眾傳媒的性質與社會功能
二 中國特色的大眾傳媒
三 大眾傳媒的自由與責任
第四節 網絡時代的大眾傳媒
一 網絡社會的崛起
二 大眾傳媒與和諧社會
三 大眾傳媒的未來
第十五章 文化、價值觀與社會心態
第一節 文化、價值觀與社會心態:概念界定
一 文化:一個歧義叢生的概念
二 價值觀與社會心態
第二節 傳統價值觀與社會心態:中國文化溯源
一 中國人的“公”與“私”
二 中國人的性格
三 人情與麵子
第三節 變遷:對外部世界衝擊的迴應
一 接觸現代:睏境與選擇
二 “五四”運動與反傳統浪潮
三 兩項個案:透視社會心態之變遷
第四節 第二次裂變:轉型時代的精神革命
一 傳統與現代的交織
二 價值觀與社會心態的嬗變軌跡
三 邊際人:中國人的精神群像
四 中國人價值觀與社會心態變化的新趨勢
第十六章 中國宗教與民間信仰
第一節 中國宗教共同體的建構
一 概念辨析:宗教、民間信仰和迷信
二 有關中國人宗教信仰的迷思
三 當代中國社會的宗教圖景
第二節 中國社會變遷中的宗教製度
一 宗教社會學的範式轉型
二 中國宗教:政府管製與宗教變遷
第三節 中國人的宗教心理和宗教行為
一 宗教心理和行為:多維的研究路徑
二 宗教(群體)資格:中國人的宗教行為模式
第五篇 社會轉型與社會變遷
第十七章 移民與社會流動
第一節 社會轉型時期的社會流動
一 經濟改革之前的社會流動
二 社會流動模式的轉變
三 開放性與社會流動率
四 各階層的社會流動特徵
第二節 中國特色的城鄉移民運動
一 工業化與城鄉移民運動
二 對城鄉移民運動的理論解釋
三 反城市化戰略與城鄉移民
四 民工潮與農民工現象
第三節 移民的社會經濟地位獲得
一 勞動力流動與移民
二 社會隔絕與移民的市民化障礙
三 城鄉移民與社會經濟地位流動
第十八章 經濟發展、社會變化與人口轉變
第一節 中國獨特的人口轉變
一 人口轉變的影響因素
二 計劃生育政策
三 人口轉變的成效
第二節 人口紅利、增長源泉和增長績效
一 人口與經濟發展
二 增長源泉與人口紅利
三 勞動力供給效應和儲蓄效應
第三節 人口轉變與經濟社會挑戰
一 “未富先老”導緻勞動力短缺
二 增長源泉及可持續性
三 人口結構失調的社會經濟因素
第四節 發展階段轉摺及其社會經濟含義
一 “劉易斯轉摺點”
二 增長方式如何轉變
三 “庫茲涅茨麯綫”
四 勞動力市場製度演變
第十九章 城市化與城鄉關係
第一節 城市化的曆程
一 城市化過程與階段
二 中國城市化的地域特徵
三 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城市化
四 大城市圈的形成
第二節 城市化的特徵
一 行政主導:從資源壟斷到政策引導
二 發展路徑:從單嚮到雙嚮
三 城市社會:從單位社會到階層化社會
第三節 城鄉關係
一 城鄉分治
二 城鄉不平等
三 走嚮協調發展的城鄉關係
第二十章 技術與社會變遷
第一節 技術的知識係譜
一 科學、技術與社會
二 科學哲學與技術哲學
三 社會學:技術與社會
第二節 科技在中國:基本特徵
一 科技體係
二 國傢主導
三 重大科技成果
第三節 技術應用與社會變遷
一 技術應用與社會變遷的解釋框架
二 案例一:雜交水稻技術的推廣
三 案例二:紡織技術的擴散
四 案例三:信息技術的應用
五 技術與社會變遷的關係
第二十一章 全球化中的文化衝突與共生
第一節 全球化與民族國傢
一 全球化與國際經濟政治秩序中的不平等格局
二 全球化對民族國傢觀念的衝擊
三 全球化並不必然導緻民族國傢的衰落
四 全球化與民族認同
第二節 全球化與文化衝突
一 全球化在文化上的錶現及其與中國的國傢利益
二 全球化與民族傳統文化
三 全球化與文化多元性
四 警惕“多元文化主義”的陷阱
五 消費主義與傳統文化
第三節 充滿悖論的全球化過程
一 當代國際政治中的一個悖論:人權與主權的對立
二 全球化是充滿風險的過程
三 現代性充滿瞭不確定性
第四節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共生
一 全球化時代的文化是全球性與在地性的對立統一
二 “和而不同”是文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三 文化自主:“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四 文化自覺:“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第六篇 社會安全與社會建設
第二十二章 健康和醫療
第一節 醫療體製的類型學:理論框架與國際經驗
一 醫療服務的性質和特點:外部性與信息不對稱
二 醫療服務的組織模式
三 公立醫療機構的組織和治理變革
四 醫療衛生體製的多樣性
第二節 中國健康保障體係的製度演變
一 集體主義的嵌入性:計劃體製下中國醫療保障體係的特徵
二 市場轉型與傳統醫療保障體係的瓦解
三 中國城市:從單位醫保製走嚮社會保險製
四 中國農村:從社區醫療保險到國傢醫療保障
五 走嚮全民醫保:國傢與市場的再定位
第三節 中國醫療服務遞送體係的製度演變
一 沒有市場化的商業化:從事業單位到企業化管理的醫療衛生服務機構
二 沒有民營化的商業化:市場轉型中公立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法人治理結構
第四節 醫療體製改革:政府與市場關係的重構
一 中國醫療衛生資源的總體情況
二 醫療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及其後果
三 醫療體製改革的關鍵:政府正確地履行其職責
第二十三章 老齡化社會與養老
第一節 中國的人口變遷
一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測量
二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與趨勢
三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四 老年群體的分化
五 人口變遷理論的解釋
第二節 關於老齡化的社會學研究
一 基本理論視角
二 現代化理論對老年人社會地位變化的闡釋
三 中國社會學關於養老的研究
第三節 老齡化與社會製度變遷
一 老齡化與傢庭
二 老齡化與經濟
三 老齡化與衛生保健
第四節 養老的社會建構
一 國傢責任的界定
二 福利分配與社會分層
三 福利多元主義的發展趨勢
第二十四章 社會政策與反貧睏行動
第一節 社會政策的基本原理
一 社會政策的概念和領域
二 社會政策的基本要素
第二節 當代中國社會政策的發展
一 我國社會政策的曆史發展及改革開放以來的轉型
二 和諧社會目標下中國社會政策體係進一步發展的主要議題
第三節 當代世界的貧睏問題及貧睏理論
一 當代世界的貧睏問題
二 當代各國的貧睏理論及反貧睏實踐
第四節 當代中國的貧睏問題和反貧睏行動
一 當代中國農村貧睏問題及反貧睏行動
二 當代中國城市貧睏問題及反貧睏行動
第二十五章 越軌行為與犯罪
第一節 越軌行為及其分類
一 越軌行為的界定
二 越軌行為的分類
三 社會轉型期中國越軌行為的突齣錶現
第二節 犯罪行為及其分類
一 犯罪行為的界定
二 犯罪行為的分類
三 社會轉型期中國犯罪行為的突齣錶現
第三節 越軌和犯罪行為的類型及其特點
一 中國越軌行為的類型和特點
二 中國犯罪行為的類型和特點
第四節 越軌與犯罪的社會控製
一 中國特色的社會控製理論
二 當代中國社會控製的實踐經驗
第二十六章 集群行為與社會運動
第一節 社會運動的相關概念和西方傳統理論
一 什麼是集群行為、社會運動和革命
二 西方傳統社會運動理論
第二節 西方社會運動研究的發展
一 政治過程理論的崛起
二 20世紀80年代後美國社會運動研究
三 社會運動研究的睏境和齣路
第三節 國傢與社會關係和社會運動動態
一 中國城市階級政治前景
二 中國環保運動
第二十七章 資源和生態環境
第一節 環境、資源與環境社會學
一 環境與資源的概念
二 環境社會學的産生與發展
三 環境社會學與資源社會學
第二節 環境問題的緻因分析與啓示
一 環境問題概述
二 關於環境問題的緻因分析
三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第三節 環境關心測量的意義與實踐
一 環境關心的概念與測量的復雜性
二 環境關心量錶(NEP)的提齣與修訂
三 修訂過的環境關心量錶在中國的應用
第二十八章 風險社會與新型社會風險
第一節 風險與風險社會的來臨
一 風險的概念
二 風險的類彆
三 風險社會的含義
第二節 風險社會的治理機製
一 風險與風險治理
二 現代風險治理的機製
三 風險治理機製的關係
第三節 變革的社會與中國的新型社會風險
一 中國社會變革的特點
二 中國社會麵臨的新型社會風險
三 中國當前風險狀態的基本特徵
第四節 建設共存-共擔的復閤風險治理機製
一 SARS危機與“有組織的不負責任”
二 復閤公共責任與復閤治理
三 通過復閤治理走嚮和諧社會
第二十九章 社會建設與社會和諧
第一節 社會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
一 新時期社會建設思想的形成
二 和諧社會建設與全麵建設小康社會
三 和諧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
四 和諧社會建設與市場經濟
第二節 社會建設與社會政策
一 階級階層政策的調整
二 分配政策的調整
三 社會政策調整的取嚮和特點
第三節 社會政策變化的基本內容
一 人口政策的變化
二 就業和勞動關係政策的變化
三 社會保障政策的變化
四 反貧睏政策的變化
五 教育政策的變化
第四節 社會建設麵臨的新情況、新問題
一 城鄉關係問題和反貧睏問題的考驗
二 收入差距擴大趨勢的挑戰
三 就業問題和勞動低成本時代逐步走嚮終結
四 老齡化和社會保障的壓力
五 環境、資源與快速發展的矛盾
第五節 社會管理與社會體製改革
一 社會管理方式的變化
二 社會管理與社區建設
三 社會管理與社會組織
四 社會體製改革
後記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