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灝院士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等文章中指出:1895至1925年是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在思想知識的傳播媒介或是思想內容方面,皆有突破性的劇變。就前者而言,報刊雜誌、新式學校、學會等制度性的傳播媒介大量湧現,同時新的社群媒體──「知識階層」(intelligentsia)出現了。在思想內容方面,除了有文化取向危機,同時也產生新的思想論域(intellectual discourse)。本書是從上述的框架及議題出發,請各相關領域的專家,就個別論題進行探討,希望比較全面地呈現近代思想轉型期的複雜風貌。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还是读晚了,准备硕论的时候就觉得张灏那篇文章远远不够用,最末丘为君一篇算是对张灏“转型时代”一文的导读,其他人各有己见延伸,当然印刷物还是绕不开的核心对象,王汎森、罗志田两篇应当补进参考文献里的,另外潘光哲一篇也很喜欢。
评分1895-1925四十載滄海桑田之變,無數仁人志士不過一切,縱身而躍,兩甲子已去,惟望2046。轉型之路路漫漫。
评分1895-1925四十載滄海桑田之變,無數仁人志士不過一切,縱身而躍,兩甲子已去,惟望2046。轉型之路路漫漫。
评分报刊与新式出版业带来的书写规则以及阅读行为的变化,促使晚晴语文成为“统一民族语言”。同时,作为定期印刷品的报刊在提供讯息上意味着时效性变得重要起来,大量发行的报刊扩大了信息接触的群体,而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印刷品”的身份强调报刊能在短时间内大量快速复制文字与信息,进而成为公共意见的来源,甚至负担起提供认同功能。《想象的共同体》的本地化尝试。
评分报刊与新式出版业带来的书写规则以及阅读行为的变化,促使晚晴语文成为“统一民族语言”。同时,作为定期印刷品的报刊在提供讯息上意味着时效性变得重要起来,大量发行的报刊扩大了信息接触的群体,而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印刷品”的身份强调报刊能在短时间内大量快速复制文字与信息,进而成为公共意见的来源,甚至负担起提供认同功能。《想象的共同体》的本地化尝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