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字义疏证(繁体竖排版)》内容简介:余少读论语端木氏之言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奥天道不可得而闪也。”读易,乃知言性舆天道在是。周道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致治之法,焕乎有文章者,弃为陈迹。孔子既不得位,不能垂诺制度礼乐,是以为之正本溯源,使人于千百世治乱之故,制度礼乐因革之宜,如持权衡以御轻重,如规矩准绳之于方圜平直,言似高远而不得不言。自扎于言之,实言前圣所未言;微孔子,孰从而闻之,故曰“不可得而闻”。
宋儒说理为“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理在人心,是谓之性”;说“性即理”,把天理与“性”等同,而天理是唯一、不易之理,由此推出性也是唯一、不易的;姑且把此性称之为性1。而为了解释人、物生而秉性不齐,又提出“气质之性”,此性则非“即理”之性也,我们姑称之为...
评分宋儒说理为“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理在人心,是谓之性”;说“性即理”,把天理与“性”等同,而天理是唯一、不易之理,由此推出性也是唯一、不易的;姑且把此性称之为性1。而为了解释人、物生而秉性不齐,又提出“气质之性”,此性则非“即理”之性也,我们姑称之为...
评分【摘要】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不是考据学作品,而是一部哲学作品。他反对宋明理学的每一条理由都是哲学上的理由。而考据学的外貌和行文方式妨碍了我们理解他的哲学思想。戴震以单纯的气化为道,以无形的阴阳之气为形而上之本体,以气化所形成的品物类别为性,以事物个体气质...
评分【摘要】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不是考据学作品,而是一部哲学作品。他反对宋明理学的每一条理由都是哲学上的理由。而考据学的外貌和行文方式妨碍了我们理解他的哲学思想。戴震以单纯的气化为道,以无形的阴阳之气为形而上之本体,以气化所形成的品物类别为性,以事物个体气质...
评分我们在很多个意义上使用道理这个词,我这篇文字关注的是形而上之理和伦理,即作为“事物之理”和作为“人伦之理”的道理;所谓事物之理,大致描述的是世界的结构,所谓人伦之理,对应的是道德意义上的应当;哪怕是今人,我们对这两种道理的区分也不是十分严格的,比如这样的表...
戴东原的哲学才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前夜统治中国人头脑的正统哲学。
评分皖之东原精于考据,与吴之惠栋并邀时誉。晚年著《孟子字义疏证》,自视为“生平著述最大者”。 是书称引韩愈“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的主张, 通过疏证《孟子》字义,反对程朱理学。钱穆说“不知宋学,则亦不能知汉学,更无以平汉宋之是非”,诚如是。知汉宋之学已属不易,平汉宋之是非更为困难。但无论怎样,这本书是不能忽视的。
评分对此书很不容易有一种综观的把握,也因此容易就概念做太多孤立的阐发,而陷入传统中哲的套路。不认为传统的理气理欲之类能对理解戴震有任何好处,更现实的做法可能是考察的是义理和考据的共同关切:两者都追求真实,追求区分意见和真理,不愿以人蔽己,尤其是不愿以己自蔽;就道德方面,即是道德事务中的本然,必然和实然三者有现实的理解:不在本然之处求必然,也不在实然之外求必然,最后也不以实然为必然。(见读易传系辞论性)必然本于自然,自然之实然需要进于必然,可能是一种最为简洁的归纳。此外的有趣之处,则是一种谱系学的努力,试图在与老庄释氏,杨墨告荀的思想动态之中,把握理学成形的过程,可惜仍旧是非历史的考察。
评分在合适的时候遇上合适的人。不过这个序读来有点好笑啊。
评分用马未都的话来说,世事兴旺,考据兴盛,世事败落,训诂总是让人怀念当年的风光,依旧兴旺。哈哈,不过戴震这书看起来还是很有味道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