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思想家和散文家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年轻时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浸染,38岁时回到蒙田城堡,在读书、思考和写作中度过了十年隐居生活,对那个片褊狭、非理性和充满暴力的时代中的人性进行了冷静地审视和思考,写出四百多年来流传不衰的《随笔集》,并因此被誉为欧洲近代散文之父。本书通过对蒙田人生中的几个不同阶段的描述——接受教育、公共生活、十年隐居及之后的旅行等,刻画了蒙田这位”达观宁静和隐退到自我中的高手和导师”、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竭力争取内心自由的先驱战士”的形象。
茨威格的最后一部传记作品,刻画了蒙田这位“达观宁静和退隐到自我中的高手和导师”,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竭力争取内心自由的先驱战士”的形象。茨威格在写本书时所面对的战争、暴力和专横的意识形态,仿佛是蒙田所处时代的写照;而蒙田执着的自由意识,更使茨威格将其视为自己的精神楷模。因而本书最初的标题是《感谢蒙田》。
几年前,我在从波尔多前往佩里格的路上,意外的发现了蒙田古堡。不过当时由于是搭朋友的便车,未能进去,只在路口遥遥的看了几眼。那是个中午,南法的阳光不太强烈,空气中满是多尔多涅河水的味道。此后我坐在车里一直想蒙田——他不曾经历沧桑,为何写出那么深邃的思想? 其实...
评分不是因为蒙田的传记,而是因为是茨威格写的,所以读这本书。 所以对于蒙田生平、思想、种种行为的描述,也可以不必那么深究。 因为与其说是传记,不如说是茨威格在描述一个他心目中的英雄。 当然任何人都有不堪,都有缺点,都有为人诟病的地方。但是茨威格隐去了一切他不要...
评分正如标题,虽然蒙田这个名字一直如雷贯耳,但从来都没有认真细致的了解他,了解他的这部作品,从图书馆突然发现这本书,就毫不犹豫的借了回来,书很薄,但是拿在手里看很舒服,一直很信赖三联出版的书,很精致,注释也非常仔细。我喜欢的书类中其中一种就是传记类的书,...
评分托夫勒把农业文明称为第一次浪潮,工业文明称为第二次浪潮,而我们正处在第二次浪潮向第三次浪潮转型期间。不同于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论”的宏观文明转型,托夫勒从技术和人的个性层面定义了这一转型。他把第二次浪潮文明的法则定义为“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好大狂...
评分读茨威格的蒙田 今天读茨威格的蒙田,书中说 蒙田知道他那个时代完全可能发生 古罗马的国王们统治下的 那些暴行。 这让我居然有几分窃喜。 让我想起十多年前 一次夜深时读王勃的《滕王阁序》 突然间的感动泪流。 今天,我意识到我有幸 亲眼看到他们所描述的暴行 正在发生。我...
看开头真可谓热血沸腾,茨威格对那个退向自我世界探索生命的本质意义的蒙田不吝使用各种溢美之辞。然而继续往下读,他在入仕与出仕之间所做的选择却不由得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同种处境——但或许中西的模式只是类于形而异于实?倘如此这倒是一个有趣的比较文化课题。对蒙田的评价,我现在还没有资格,希望有时间能把他的三卷本散文仔细研读下来。
评分蒙田对于内心自由的追求无人能及。唯一不能理解的是译者过多的解读。
评分嗯,自由的生活……只可惜茨威格终究没想蒙田那么超脱……
评分第一章真感人。
评分“为了能真正读懂蒙田,人不可以太年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