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W. 薩義德(Edward W. Said,1935—2003),當今世界極具影響力的文學和文化批評傢之一。齣生於耶路撒冷,在英國占領期間就讀於埃及開羅的西方學校,接受英式和美式教育,20世紀50年代赴美就學,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63年起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講授英國文學與比較文學。代錶作有:《東方學》《文化與帝國主義》《知識分子論》《開端:意圖與方法》《世界•文本•批評傢》等。薩義德還是著名樂評傢、歌劇學者、鋼琴傢,並以知識分子的身份積極參與巴勒斯坦的政治運動,是巴勒斯坦在西方世界最雄辯的代言人。
《東方學》這本書與當代曆史的動蕩和喧騰是完全分不開的。在書中,我相應地強調無論是“東方”這一用語,還是“西方”這一概念都不具有本體論意義上的穩定性,二者都由人為努力所構成,部分地在確認對方,部分地在認同對方。……《東方學》以對1975年黎巴嫩內戰的描寫為開端,這場戰爭結束於1990年,但是暴力與醜惡的人類流血事件卻延續至今。我們經受瞭奧斯陸和平進程的失敗。第二次巴勒斯坦人起義爆發以及遭到再次入侵的西岸與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的可怕苦難,在那裏,以色列使用F-16戰機與阿帕奇直升機對手無寸鐵的平民進行瞭例行集體懲罰行動。自殺性炸彈襲擊現象充分顯現齣瞭它所具有的可怕的破壞性,這當然沒有什麼比“9•11”事件及其後對阿富汗和伊拉剋的戰爭更駭人聽聞、更具有末日預言的昭示意義瞭。正當我寫作本文時,美英對伊拉剋非法的和未經授權的入侵和占領正在進行,隨之而來的則是匪夷所思的物質掠奪、政治動蕩和變本加厲的侵略。這都被認為是那個被稱作文明衝突的一部分,它無休無止、無法平息、不可救藥。但我認為並非如此。
——引自2003年版序言
鑒於這是一本譯作(王宇根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07),故而我下面要評述的關於此書的優、缺點既有可能來自作者,也有可能來自譯者——而想要對下列每一項明確做出區分是極端困難的事情。本篇文字中所含的頁碼(Pxxx)皆是對所評文本(本書)直接或間接的引述。 ...
評分对于研究东方,特别是穆斯林东方的人来说,无论其学科如何,历史、语言、文学、文化或民俗,赛义德的东方学已经成为了背景,赛义德成为了永远活在背景中的人物。所有学者、小说家、画家或者仅仅对东方有兴趣的人,当他/她谈论这个区域,当他希望以任何媒介表述自己对东方的见解...
評分 評分#提齣瞭很多人們常常視而不見、認為理所當然但卻應該反思的問題。最喜歡這句話:“也許如果我們能記住對人的經驗的研究通常有著倫理的——更不必說政治的——後果(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我們就不會輕視作為學者的我們所做的工作的價值。對學者來說,還有什麼比人類自由和知識更好的標準和規範呢?也許我們還應該記住,對社會中的人的研究是以人的具體曆史和經驗而非學究式的抽象概括或含糊不清的規則或任意武斷的體係為基礎的。”東方學的失敗裏有當下的某些問題的影子:相較於模式化的錶述,個體的經驗、個體的價值、個體的人性不是更重要嗎?人類什麼纔能學會把自己的同類(不論他是“穆斯林”還是“武漢人”)當做像自己一樣的“人”來尊重?
评分薩義德真是我的學術白月光
评分讀瞭福柯再讀這本書果然很順。想粗讀的話緒論就夠瞭。 不得不說薩義德是客觀中立地站在西方角度看東方的人,但是他本身的西方教育背景決定瞭他還是用西方的話語看待東方。 東方是建構的概念,也是對他者的錶述。 掌握方法論後,後麵文學評論內容完全可以一目十行瞭。
评分1.發現一個大牛也關注到瞭自己關注的一個角落令人興奮。2.盼望著他錶達瞭與自己不一的觀點然後成為靶子以為自己觀點造勢3.讀著讀著發現大牛寫的太全瞭,隻得將錶述改為“由此我們必須進一步闡釋...”
评分200頁能講完的東西講瞭400多頁,直接看最後的總結和後記就好。著重講的是阿拉伯、伊斯蘭文明(近東而非遠東)。“東方”和“西方”都是人為建構的,文明自我身份的建構總是牽涉到對他者的建構,後記寫的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