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方正,广西岑溪人,1939年出生于重庆,1949年随家人迁港,中学毕业后,1958年赴美深造,先后在哈佛大学(Harward University)及拔兰大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分别获得物理学学士及物理学博士学位。1966年返港,任教于当时新成立之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并从事理论物理及高分子物理学研究;1980年出任大学秘书长;l986年出任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2002年8月退休,转任该所名誉高级研究员;2004年聘请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竺可桢科学史讲席教授。学术工作包括现代化历程之比较研究、科技与现代化关系之探讨、民族主义理论、科学哲学、科学发展比较史等,除多篇论文外,还著有《站在美妙新世纪的门槛上:陈方正论文自选集1984—2000》(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曾与大学同事共同创办《二十一世纪》双月刊,主编“现代化冲击下的世界”丛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负责中国古代文献电子数据库之建立,以及与刘殿爵教授共同主编“先秦两汉古籍逐字索引丛刊”(香港商务印书馆,1994——2003)、“魏晋南北朝古籍逐字索引丛刊”(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2003),以及该数据库之光盘版。
“一部出色当行的西方科学与科学思想的发展史。作者从四五百种古今文献中钩玄提要,建构出一部简明流畅的历史叙事,真正达到了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境界。但本书的成就和价值则远不止此。这是因为作者的动机不仅仅在于整理出一部西方科学史,而是以此为阶梯,去探索一个更重大的历史和文化问题,即是本书副题:“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但要澄清这一问题,科学史本身是无能为力的,至少是不足够的;研讨的范围必须从科学史推广到西方思想史与文化史的整体。我相信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本书在科学史叙事的后面不但衬托着一层西方哲学史,而且还隐现着一套西方文化史。但本书的深度尚不尽于此。作者笔下写的是西方科学史,心中关怀的却是科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全书的设计和论辩方式也有意无意地针对着“李约瑟问题”而发。在导言与总结两章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作者对于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及其他相关论著不但有深入的理解而且评论得非常中肯。”
——选自余英时为本书写的序言
作者从感受西方科学的冲击到超越“李约瑟问题”说起,溯源自公元前600年开始的希腊文明,历经公元2世纪亚历山大城的阿拉伯文明、5世纪至10世纪间的欧洲黑暗时期的停滞、启蒙时期自东向西回流,直至 16世纪的日新说的发展经过,最后在中古时期科学和宗教从结合到激烈对抗最终分道扬镳的历史;同时考察了引领一时风骚的哲学家和宗教派别的思想精华;早期文艺复兴和大学与经院神学的兴起、专业科学家的出现、炼金术的发现、赫墨斯的复兴、学园的重建、刻卜勒与数学神秘主义、牛顿与波义耳的炼金术等等。
书中引用了一些最新的考古发现作为依据来阐述他自己的观点,对科学史上历来论争未决的问题,提出了他自己崭新独特的观点。全书不仅勾勒出人类科学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叙述了古代和中世纪西方科学史上的重要主题和人物、事件,而且他着重讲述了科学发展的推动力和背景,并对科学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哲学、宗教与科学的关系进行了历史性的分析,从而,重新认识和探讨了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精神。
“李约瑟难题”已经让我们审美疲劳 我总算看到另一个中国人在他自己的科学史著作中不再去解答所谓的“李约瑟难题”了!我知道这样说相当夸张,只是因为这些年来喜欢求解“李约瑟难题”的人多如过江之鲫,看得我们实在是严重审美疲劳了,所以我忍不住先说一句夸张的话排遣一下。...
评分本书的主要观点在《导论》和《总结》中即已论述完备。正文与其说是进一步证明观点,毋宁说是对《自序》中“(《中国科学技术史》)并没有相应的西方科学史来加以平衡”一句的回应。本书叙述了从古希腊到牛顿时代西方科学史。尤为特别的是,作者一反常例,把“伊斯兰世界”纳入...
评分因为此书仅仅介绍了数学物理学(包括天文学炼金术)在西方的早期历史,并未涉及其它学科(例如博物学医学)。 而且只限于内史,基本没有涉及外史。“继承”与“创新”这两个概念使本书作者只能局限于内史的范围。 每一个农民都知道,要有好的收成,必须首先要选好种子。但是农...
评分“为何中国在科技发展上长期领先西方,而现代科学竟出现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要澄清这一问题,科学史本身是无能为力的,至少是不足够的;研讨的范围必须从科学史推广到西方思想史与文化史的整体。 如果借鉴史学家将新石器时代比作文明发展的童年期,我们能否秉承这样一种思路,...
评分“为何中国在科技发展上长期领先西方,而现代科学竟出现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要澄清这一问题,科学史本身是无能为力的,至少是不足够的;研讨的范围必须从科学史推广到西方思想史与文化史的整体。 如果借鉴史学家将新石器时代比作文明发展的童年期,我们能否秉承这样一种思路,...
已經看完前幾章,作者論述從遠古一直到希臘化時代科學、哲學的發生與歷史流變,參引西人研究成果、資料翔實、同時考辨細緻,絲毫不遜於某些流行的一版再版的《哲學史》(比如斯通普夫、梯利等)讀物,對瞭解西方學術源流有很大幫助,是一部論題恢弘又扎實用心的大手筆。
评分想去了解世界吗,想知道身边种种便利的来源么,就去看这本书。今年看过的最好的书。 科学发展的这种“中心转移”和“多文化、多言语“现象所以为、所反映的是什么?那很可能是:具有非常特殊形态和内在逻辑的西方科学,必须有非常特殊形态和内在逻辑的西方科学,必须有非常特殊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和人才的结合才能够发展,但这样的结合显然是极其稀有和不稳定的。因此科学发展中心需要经常转移,以在是何其继续生长、发展的地方立足。由于广义的“西方世界”是具有复杂地理环境和包含多种民族、文化与文明的广大地区,它从来未曾统一于任何单独的政权,因此在其中适合科学立足发展的地区总是存在的。
评分用力之深,反入旁道,吾所不取
评分這是一本需要非常細緻閱讀的書,信息量很大,作者很用心。大致讀完,對西方科學的傳統和發展有了個簡要的瞭解。很遺憾,純文科出生的我對於書中很多的知識點表示茫然,只能作完善知識結構、增進知識面用。推薦給有志於科學史、哲學史、思想史和自然科學專業的朋友們閱讀。
评分理性化的思维特点、多元化的社会、学术的相对独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