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宁·里德(Henning Ritter) 著
德国著名作家、翻译家,莱比锡图书奖得主,哲学家约阿希姆•里德之子,汉堡大学荣誉博士。著有《长长的影子》《笔记本》《征服者:20世纪的思想家》等作品,曾获2011年莱比锡图书奖。
周雨霏 译
德意志日本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日本大阪大学文学研究科特聘讲师。研究方向为20世纪德国社会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
莱比锡图书奖得主经典哲学著作;20余位欧洲哲学家跨越时空的思想交锋;四个著名思想实验,一场关于世界大同的道德辩论!
为什么我们总是对远处的灾难报以极大的同情,却对身边的不幸兴趣寥寥?世界被科技手段无限缩小,也把远处的不幸拉近到每个人身边。狄德罗相信五感的界限就是道德的界限,传媒技术将我们的感知力拓展到全球,让我们对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似乎也产生了道德责任;而卢梭认为人类的情感被距离拉伸时,必然会挥发、黯淡,我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远处的灾难,正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担身边的义务。
德国知名作家、莱比锡图书奖得主汉宁·里德引用了十八世纪以来的几个著名思想实验,巴尔扎克、卢梭、伏尔泰、亚当·斯密等启蒙精英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弗洛伊德、荣格等文学与思想巨擘跨越时空的思想交锋,掀起了一场关于世界大同的道德辩论。
进入这场对话的读者将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抵达答案、质疑、矛盾,当然最好是与作者达成认同。里德的文风在追求写作的另一种原始功能,这就是捕捉跳跃着的思维过程。里德收集起那些灵光一现、那些闪烁在思维之聚散离合中的无数个顿悟的瞬间,接着以诡辩的方式使这些偶尔迸出的思...
评分本文转载自一个推荐好书的微信公众号“书单”(ID:BookSelection):由来自《南方周末》、《新京报》等媒体的资深媒体人共同打造,帮你提升自己,通过读书变得更好。转载授权请联系“书单”公众号。 你有过这种体会吗?看网上的很多消息,越看越心累,心里堵得很。 层出不穷的...
评分作者:京京读书会书友 于洪海 《无处安放的同情》這是一本關於全球化的道德思想實驗探尋叢書,作者是德國作家漢寧•里德(Henning Ritter),周雨霏譯著,由南方出版傳媒廣東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發行。 一天在廣州京京讀書會的微信群裡發現了《无处安放的同情》的新書推薦,感...
评分无处安放的同情,只不过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 为什么我们总是对远处的灾难报以极大的同情,却对身边的不幸兴趣寥寥?世界被科技手段无限缩小,也把远处的不幸拉近到每个人身边。狄德罗相信五感的界限就是道德的界限,传媒技术将我们的感知力拓展到全球,让我们对千里之外的陌生...
评分汉宁·里德生于1943年的西里西亚,父亲为明斯特的哲学家约阿希姆·里德(Joachim Ritter)。他曾在柏林自由大学学习艺术史、哲学与古典学,翻译出版卢梭作品集,在六七十年代西柏林的知识分子圈子里颇为活跃。虽然汉宁·里德没有选择从事学术研究,甚至未取得学位(除了汉堡大...
引用和分析的思想者都是我感兴趣的,同时唤起了我重新再读一遍卢梭的欲望(无论是思想、生活追求、情感经历、教育理念,甚至音乐方面,卢梭都太值得细品了)。书中列举的几个道德思想实验,都可以与这次疫情现实情况有所对应,在良好讨论的环境下,这本书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参考资料。
评分并不是本严格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作者富于思考的读书笔记。卢梭的对“原始人”的乡愁和狄德罗作为启蒙时代主流知识分子对理性的赞赏是不可回避的冲突。 第一部第十三节相当毒舌“将人抽象化,是布尔乔亚思考样式的一大特征
评分这本身是个很有意思的主题,不过这种哲学性质的书籍读起来真的像在啃一个硬面包。
评分开启于巴尔扎克的质问,通篇贯穿卢梭和狄德罗关于“人的定义”的分歧和论战,看得不够过瘾就终结了。那几个大问题——人类的同情心是否会随着辐射距离的加长而稀释;人究竟为何要服从于任何他者;理性的陷阱和世界“新秩序”中蕴含的另类恐怖主义色彩;所有这些大问题都直指当下令人困惑的道德思想实验。作者是那种我会亲近的人文色彩浓重的思想家,遗憾的是作者的身影太过模糊,而为我们这些每日饱受道德困境的人,他提出了那么多可贵的问题,但是戛然而止了,但是,依然值得阅读。
评分我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远处的灾难,正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担身边的义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