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作为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一共被使用了二十五年。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是建安年代的中间点,也是汉末三国的转折点。
这一年,曹操在黄河边确立了对北方的统治,这一年;曹操因长江边的一场失败而失去了南方,赤壁的那把火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这一年之前,中国历史主要表现为东西对抗,这一年之后,则变成了南北较量;这一年之前,中国是四百年的治世太平,这一年之后,则是四百年的乱世纷纭;这一年之前,曹操一统在望,这一年之后,曹、刘、孙割据一方,三国鼎分的局面隐然成形。
为什么会这样?除此之外还发生了什么?
本书以邺城、江夏、襄阳、许都、关中、长坂、柴桑、赤壁、江陵、合肥、建业、益州这十二个地点为时空节点,俯视三国时代中的这个转折之年,凝视曹操、刘备、孙权、马腾、刘表、刘璋等各方势力在这转折之年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重新审视历史之流的波澜壮阔与百转千回。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让三国这段历史广为国人熟知。《三国演义》的故事起始于黄巾起义这一年,也就是公元184年,之后便展开了群雄逐鹿、三足鼎立的历史画卷,那是东汉末年民不聊生、军阀混战的年代,也是乱世出英雄的时代。 当然,《三国演义》是以三国的历...
评分孔夫子言,三十而立,五十知天命,这相隔一代人倘若发生冲突,究竟是年少轻狂还是姜还是老的辣。这一时难下定论。然而历史就是这样的巧合,在某一段时间,他们相遇了。 东汉末年分三国,一如笔者锋云所言,在漫长的历史中,三国或许只是一瞬间。但有趣的是,这短短几十载,英雄...
评分 评分讲述东汉末年的书非常多,《建安十三年》取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来讲。 这一年的大事,当属名垂青史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使得曹操有生之年再无力南下,鼎足而立的格式最终确立。 作者也确实围绕赤壁之战这个热点来写,但起笔之处,却落在了遥远的北方——这一年初,...
评分从名字到行文,显然都以《万历十五年》为榜样,企图以一年透视一个时代。但小说笔法用的太多,古文互译也比较笨拙。
评分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点之一。在这个公历和农历的双重闰年,曹操挟统一北方之势并吞荆州,而仓惶而逃的刘备和手里只有半个扬州的孙权在大江沿岸拼命一搏,至此中国的历史发生剧变。在这样的一年中都发生了什么。是什么样的历史事件促成了这个转折?由锋云所著的《建安十三年》就为我们展现出了这一年的风云变幻。
评分史学家锋云试也出版了一部三国史《建安十三年》。他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建安十三年入手,从十三个地点作为历史叙述的落脚点,把三国中所有重要的事件、人物进行串联,让一部三国史可以立体了起来,可以更有结构,更容易梳理。
评分讲述东汉末年的书非常多,《建安十三年》取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来讲。这一年的大事,当属名垂青史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使得曹操有生之年再无力南下,鼎足而立的格式最终确立。作者也确实围绕赤壁之战这个热点来写,但起笔之处,却落在了遥远的北方——这一年初,邺城西北方向的玄武池。看似并不起眼的“操练水军”,竟然成为汉末局势走向的风向标,十二个地点引发的故事也就此娓娓道来。
评分史学家锋云试也出版了一部三国史《建安十三年》。他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建安十三年入手,从十三个地点作为历史叙述的落脚点,把三国中所有重要的事件、人物进行串联,让一部三国史可以立体了起来,可以更有结构,更容易梳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