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哲学(上卷)

启示哲学(上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F. W. J. 谢林
出品人:
页数:480
译者:王丁
出版时间:2022-5-31
价格:119.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301262771
丛书系列:谢林著作集
图书标签:
  • 哲学
  • 启示神学
  • 宗教哲学
  • 基督教神学
  • 形而上学
  • 认识论
  • 神学史
  • 西方哲学
  • 启示
  • 信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启示哲学》与《启示哲学导论》构成了一个整体。如果说《启示哲学导论》表明了谢林晚期哲学的最终诉求、思想出发点和方法,那么《启示哲学》则是对前者的运用和具体化。谢林在其中着重考察的是神话史、三一论、基督论、人类学和教会史,以一种不同于黑格尔的否定辩证法的历史哲学方法,重新构造了一条人类理解自由的历史谱系,对当代的哲学、神学、宗教学、比较神话学,乃至海德格尔的“存在史”观和沃格林的“政治观念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

谢林(F. W. J. Schelling, 1775-1854),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与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并称德国古典哲学四大家。代表作品有《自我作为哲学的本原》《一种自然哲学的理念》《先验唯心论体系》《哲学与宗教》《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世界时代》《神话哲 学》《启示哲学》等。

目录信息

目 录
(序号接《启示哲学导论》)

第九讲:绪论:神话哲学与启示哲学的关系
第十讲:论一般哲学本原:潜能阶次
第十一讲:论三重潜能阶次间关系
第十二讲:论精神、神性与自由
第十三讲:论创世的可能性:神性中的他者
第十四讲:论创世与时间的开端
第十五讲:论三位一体与神性位格
第十六讲:论人类的规定与堕落
第十七讲:论人类堕落的后果,神话的开端
第十八讲:神话哲学综述
第十九讲:论神话与秘仪:德墨忒尔与狄奥尼索斯
第二十讲:论秘仪的仪式
第二十一讲:论秘仪的内核:狄奥尼索斯的三位一体
第二十二讲:秘仪与希腊精神
第二十三讲:秘仪的未来指向:未来之神,向启示的过渡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谢林的行文过程中经常伴随着同一个系列中的次序变化,或相对地位的变化。某种程度上,谢林的哲学是围绕着次序变化或系列的不断重新开始(从而不是连续剧或形象的线性演变,与黑格尔有别)而展开的,某种思想的模式或技术。尽管囿于演讲的形式而显得冗长,但谢林确实是一个严谨...  

评分

谢林的行文过程中经常伴随着同一个系列中的次序变化,或相对地位的变化。某种程度上,谢林的哲学是围绕着次序变化或系列的不断重新开始(从而不是连续剧或形象的线性演变,与黑格尔有别)而展开的,某种思想的模式或技术。尽管囿于演讲的形式而显得冗长,但谢林确实是一个严谨...  

评分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05期,1-12 内容提要:晚期谢林在“启示哲学”中,通过对上帝内部“神性/存在差异”的构造,强调上帝不是存在,而是“存在的主人”,使上帝摆脱了传统哲学中抽象的“最高存在者”形象。而通过由之阐发的“实存论上帝观”,谢林构造了一...

评分

谢林的行文过程中经常伴随着同一个系列中的次序变化,或相对地位的变化。某种程度上,谢林的哲学是围绕着次序变化或系列的不断重新开始(从而不是连续剧或形象的线性演变,与黑格尔有别)而展开的,某种思想的模式或技术。尽管囿于演讲的形式而显得冗长,但谢林确实是一个严谨...  

评分

谢林的行文过程中经常伴随着同一个系列中的次序变化,或相对地位的变化。某种程度上,谢林的哲学是围绕着次序变化或系列的不断重新开始(从而不是连续剧或形象的线性演变,与黑格尔有别)而展开的,某种思想的模式或技术。尽管囿于演讲的形式而显得冗长,但谢林确实是一个严谨...  

用户评价

评分

但我所宣告的,不仅是启示哲学,而且我同时还要宣告,启示哲学是从神话哲学中产生的,是紧随其后、以神话哲学为基础的。我把现在进行的讲座看作我先前那些讲座自然且必然的后果。但启示和神话之间可能有什么彼此共同之处呢?神话的宗教是多神教因而是错误的宗教,而启示宗教是一神教,并且就我们所有人都在这一点上意见一致而言,一神教就此说来至少是真正的宗教。也就是说,唯有一神教才是真正的宗教。 先刚主编的《谢林著作集》已经买入心仪的几本,以后的《神话哲学》等几本决定不再购买!

评分

一定要读一下王丁老师的谢林研究,实在是太优秀了! 另外启示哲学实在太精彩了,结合谢林之前的否定哲学的构想,就会发现这一开端的开端的构想是多么精妙绝伦。有如此好的中译本,研究谢林的学者就方便多了。

评分

仍然是一种自身(反)辩证法,即纯粹自身因而没有自身但能够自身性地存在的自身(能在、主体、自在的精神),完全舍弃了自身因而同样没有自身的自身(必在、客体、自为的精神),以及作为自身设定下来的完满的自身(应在、主体-客体、自在自为的精神)。谢林首先通过伦理性的决断从不可预思之在上溯到能在、纯存在者以及二者的统一体,然后反过来构造纯然现实的精神,这一精神在与原初偶然(智慧)的遭遇中潜能阶次化,通过虚拟位格的嬉戏观视未来,从而作为能够意愿者开启创世。尽管较中期更接近有神论,但仍坚持神只有通过世界进程才能位格化,因此就像他的同时代人指责的那样,有撒伯流主义的嫌疑。然而,神的创世与实在的此世相比仍是理想的,此世是原人堕落的结果。谢林有着把异教史纳入基督教的宏大企图,因而把希腊秘仪视作神话与启示的转折点。

评分

译文准确而又不失原作者的语言风格,尽管晚期谢林俨然趋向于保守,但如果我们串联起谢林整个曲折的思想发展路径,德国观念论最蔚为壮观的一幕即是谢林黑格尔之间若即若离的那般朦胧之美幸运地被呈现在世人面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谢林的研究的兴起恰巧反应出人们对黑格尔的反思不再仅仅停留于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非德国观念论路径,而是戏剧性地复归其本身。我非常期待神话哲学的第一部中译本的面世

评分

作为德国观念论最后的体系,谢林的启示哲学与康德的“启蒙”哲学形成了一种映照关系。启示哲学统括神话哲学的构想,延续了谢林同一哲学时期“普遍哲学”与“自然哲学”的规划。上卷的论述始于体系的原理(三重潜能阶次的关系),终于希腊秘仪中三位一体关系的实在化。但对原理的论述堪称谢林哲学中最混乱冗杂的部分,这种混杂只有在神话进程的实际(实例化、形象化)展开中才能剥蚀尽净。同时,谢林对三一位格关系的设想与阿奎那基本一致,正如沃格林所说:二子在对以往观念张力的维系上如出一辙。但一方面,谢林与传统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不仅从原初神性出发回溯性地叙述,而且从「神性的他者」(即理智)出发正向地导出异教的自我消解;另一方面,“启示”通过将神话内塑为自身的实际性基础,使“启蒙”的神话性质得到了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