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型作家,出生于瑞士苏黎世,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现居伦敦。他的文字作品被定义为“生活哲学”,覆盖爱情、旅行、建筑、新闻和文学等多个方面,畅销全球30多个国家。2008年夏天,他在伦敦创办“人生学校”。学校开设课程,出版书籍,主持研讨,发布视频,致力于向人们提供“更了解自己”的教育。
※ 采访录、游记与培根以降英国随笔的融合写作风格
※ 近百幅职场真实摄影精美呈现
※ 一本与工作有关的既痛苦悲哀又欣喜若狂的作品,我怎样才能把赚钱这种行为与成就感联系在一起?我期望达致什么样的成功?我应该怎么样面对我的生活?
在本书中,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以哲学家的跳脱视角审视劳作、职业、个人爱好在人生中的位置,以小说家的生动笔触、学问家的敏锐深沉探究种种职业鲜为人知的奥秘、种种匪夷所思的业余爱好所带来的乐趣。
德波顿的新书也许可以看做是18世纪启蒙主义作家伏尔泰的哲理小说《老实人》(1759年)的“互文”。在伏尔泰那里,人世远非完美,而工作可以使人免除三大恶事:无聊、罪恶和匮乏,他的主人公康拉德之口说出了为许多人认同的大实话:“还是种咱们的园地要紧。”岁月匆匆流逝,如水、如梭、如青山之巅的浮云。250年后的德波顿,亦对工作寄予深情,只是视角已有些许改变,更多着眼于工作带来的“喜悦与悲哀”,在他笔下,工作以及具有“副业”性质的业余爱好虽然极具挑战性,有挫折、有艰辛,却是人生最享受、最持久、最有益的乐趣。“工作能够转移我们的注意力,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气泡、让我们置身于其中,去使人生臻于完美。”工作就是生活。
近年来,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的作品在中国培养了一批粉丝,德波顿为其作品总集和新作《工作颂歌》在中国出版而写的序中讲道:每天都有中国读者在他的个人网站上留言,表达对他作品的喜爱,希望和他交流。让他既惊讶又感激。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译文出版社最近翻译出版的《...
评分2009年6月,阿兰·德波顿的新书《The Pleasures and Sorrows of Work》刚出版就惹了麻烦。事情缘起于书评人卡雷布·克雷恩在《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恶评,大意是说德波顿的新书部分章节有点跑题,根本不知所云,可能娱乐上很成功,但是作为文本分析而言根本不合格。新书遭到...
评分2009年6月,阿兰·德波顿的新书《The Pleasures and Sorrows of Work》刚出版就惹了麻烦。事情缘起于书评人卡雷布·克雷恩在《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恶评,大意是说德波顿的新书部分章节有点跑题,根本不知所云,可能娱乐上很成功,但是作为文本分析而言根本不合格。新书遭到...
评分 评分它可以用来喂养心灵 转自 2010-03-14 信息时报 文:储劲松 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的《工作颂歌》,是一本可以用来喂养心灵的散文集。它有诗歌的节奏、张力和韵味,有兰花般馨香明亮的气质,有沉稳而丰沛的气势,有形而上的哲学思辩。 “工作着是美丽的,劳动者是崇高...
也不是读得很懂,包括写英国安永的那篇。
评分“大多数人关心的还是钱和地位”+“希望他们到了自己精力衰退的老年不要后悔”
评分从远古的狩猎采集到如今细化的职位分配,“工作”如烙印在基因里一般统治着人类的精神。若干年后,工作对于我们,就像养殖场被催熟的小鸡一般,日复一日被推到食品加工的传送带上,被社会的机器吃干抹净,然后瘦骨嶙峋地回忆自己璀璨的人生。
评分大才子可能真的是富贵闲人,实地观察各个工种(社畜)工作,写下人类异化的方方面面,论批判性不够狠,论慈悲关怀不够人文,就是一个不用工作的富贵闲人姿态对着社畜们高谈阔论的观察笔记吧。
评分年审期间读到这段话其实还是蛮有感触的,切身体验罢了:,只有微波炉上未定时的电子钟在闪烁。他觉得自己好像刚刚玩过一场无情地考验应变能力的电脑游戏,又突然从墙上拔下插头。他焦躁不安,同时又觉得筋疲力尽,十分虚弱。他状态不佳,无法做事,当然也不可能读书。读一本严肃的书不仅要花时间,还要留出感情空间,使人先产生种种联想、以后再从种种担忧中得到解脱。也许,他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