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宏
1970年生於台北市萬華區。輔仁大學歷史系學士,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曾在台灣大學、東吳大學、輔仁大學兼任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近現代中國思想文化史、史學史、學術史,著有論文及書評等十餘篇。
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轉變是帝制的結束。這項改變使得中國政治、社會、經濟、文化與思想產生複雜的現象。其中,辛亥革命後的一群人物--清遺民,他們的政治認同和態度格外值得關注,是選擇舊體制、抗拒新時代新思潮的代表。這些人包括有晚清變法派的康有為、發動復辟事件的張勳、以行事「怪異」而聞名的辜鴻銘、翻譯西洋文學的林紓、影響現代中國史學的羅振玉和王國維、詞學家朱祖謀和鄭文焯,以及成為「滿洲國」總理的鄭孝胥。
本書透過遺民在民國後的活動和儀式、個人╱集體的著作書寫、政治主張和思想,還有輿論角度下檢視的形象及其變化,探討他們的行為與動機。作者希望理解近代中國自傳統邁入現代後,如何從王朝專制邁向民族國家的歷程,還有內在變化的動力。
清遺民們擔心帝制的崩潰會帶來社會的禮崩樂壞,從而不遺餘力地試圖維護傳統的生活方式,甚至試圖復辟帝制。他們認為帝制固然有諸多問題,但是驟然從帝制轉為共和,其禍害更深。正如王國維所言「觀中國近狀,恐以共和始,而以共產終」。 為了維護舊有的秩序,他們甚至不惜罵名...
评分读《民国乃敌国也》,源于在今天的主讲半岛兄家中小聚时,听他推荐起这本由台湾年轻学者撰写的书籍,后来在南图闲逛时,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自然就借出拜读。 关于遗民题材的书籍,国内不能说太少,但大多集中于元初宋遗民和清初明遗民这两类群体上,而关于民国...
评分作者林志宏是王汎森的学生,他自陈本来是想研究民国的文化守成主义,于是选择从清遗民入手。我觉得这真是绝佳的角度。 作者的史料功夫很扎实,我看到有其他书评提到有解读史料错误的地方,不过跟整本书的规模相比,我觉得还是瑕不掩瑜。因此从史料而言,对后来的清遗民研究来...
评分-讀這本書時狀態不好, 所以其實有點浪費了. - 這本書在內地有出一個版本, 而台灣版在香港卻不好找. 本來已放棄了, 但後來卻在旺角的樂文碰上. 話時話, 旺角的樂文有些'舊'一點的出版物, 還是挺不錯的. 有一次在那裡找到柄谷行人的幾本書, 在其它書店就不大常見. - 作者引用的...
评分如今看书的随机性很小,往往只看自己感兴趣领域的书,很少随便找书看。与这本书的相遇充满了萍水相逢的故事性。去香港之前皇军要我帮忙带这本书,而我一直对他关心的领域没什么兴趣,也就没有事先调查这本书的背景,连封面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在油麻地中华书局二楼的历史类面对...
仅从行动上看,其实很难给“遗民”做一个明确的定义,隐居乡间租界拒不出仕者有之,与袁世凯合作者也有之。即便是把共同点归结为心理上的怀念前朝,个人之间也多有不同,比如有人反对作为政治制度共和制,有人认为共和国颠覆了伦常之首的君臣之义,有人坚持不臣二姓等等。一个比较有趣的点是移民的反种族观,即认为是否异族不是重点,关键是其能否维持士大夫的经世理想。在遗民们看来,以“反满”为名义而进行的革命不过是一种借口。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常以元遗民自比。
评分: D693.7/4443
评分所谓“遗民”,就是王朝更替下的LOSER。给一群时代的LOSERS作实证研究作得再漂亮,他们还是出世隐世都没甚么出息的LOSERS。还是周作人说的好:“至于遗老,则不但非是中国人,而且与民国还立在敌对的地位”,难听的说来,也是不完全的共和革命下的遗精罢了。根据吉泽诚一郎的书评,本来醉心于王国维殉清的第六章节,看到遗老如苍蝇般把个学问最好的死人来借题发挥自己的存在appeal,也怪不是滋味。第七章作者又把郑孝胥与“王道乐土”的话语强行羁绊,这满洲国说到底是日本的满洲国,一个傀儡总理的分量是什么格局里的什么地位,作者是不是搞错了赤化背景下的能动性单位?全书中想赞叹作者的部分理论与思想其实都源自杜赞奇,也就不想说什么了。
评分也是搁了好几年,终于在kindle上看完了……果然是王汎森的学生
评分清遗民研究的典范之作了,后来人肯定绕不过他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