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

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秦燕春
出品人:
页数:408
译者:
出版时间:2008-12
价格:4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148631
丛书系列:学术史丛书
图书标签:
  • 思想史 
  • 历史 
  • 文化研究 
  • 明末清初 
  • 秦燕春 
  • 近代史 
  • 遗民 
  • 中国近代史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目录大全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本书围绕着清末民初这个特殊时段(大致囊括1898-1918二十年),就"晚明想象"这一特殊话题展开讨论,意图重现上一个世纪之交出现并流行于全国上下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无报不谈明末事",从能够提供当时情境、氛围的材料入手,力图回到现场,体察这种叙述和想象之所以发生并呈现彼种情态的现实缘由和历史渊源,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

自序:"站着读书"与"三十而立" 导言:一场叙说历史的话语盛宴 第一章 从江湖到庙堂:晚清的"晚明三大家"

第二章 "国族"还是"文化":论"遗"

第三章 论"士"与结"社":历史的"写作"与"模拟"

第四章 风流云散:晚明"艳迹"的黯然回眸

第五章 野史·小说·名物文章:文体决定下的内容

第六章 寓教于乐的尴尬:走向"通俗"的晚明叙事

尾声:回归书斋的"晚明想像"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一个人的情书"·"逃向世界"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在学生时代做这样一个有意思的选题,一本一本地读书是件幸福的事

评分

关于一部凄婉哀艳的晚明史何以根据时代需要被制作而成,又最终被弃若敝履的精彩解读。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先哲诚不我欺

评分

作者是做文学的,误以为历史书写与历史记忆类的了,前三章尚可,后面的文学味道太重了,讨论了许多小说戏剧,而且语言也颇为晦涩,有时不知所云。作者关注到此时段“言必明末”的现象,当然此明在相当程度上仅仅是一种想象与建构,目的自然不尽相同,作者意图突破革命排满的单一层面解释,其认为叙事文本的变化依据政治、伦理、文体、趣味、话题、利益等诸多层面,至1910后半才回归历史本真。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对于今天的历史记忆仍有一定影响,如晚明三大家、秦淮八艳之类,第一章关于王夫之地位抬升因湘籍和民族主义的影响的讨论十分有意思。第二章以章太炎、陈三立、陈衍、汪兆镛、林纾、郑孝胥为个案,讨论了他们对于晚明记忆的利用,其更近于文化传统而非国族的理解。第三章则探求清末士人如何在晚明结社的记忆中寻求其现实功能并模拟。

评分

说实话,我是第一次看连“这书写的最好是后记”,这种话都说不出的学术著作。只能说,这书可能最好的是前言。作者自言从医学跨入文学,从书的主题和架构看,意图极端宏大,功力却极端有限。文史底子的匮乏,让此书看着像材料摘编(还多数是转述),不像博士论文。章节安排略显松散,更要命的是,每章的论述主题,都显得和书题疏离。总有看论述看不懂论述者为何物的感觉。同时行文风格滞涩,可读性不强,如果不是我自己研究这个时段,恐怕读一半就懒得看了。人文学科是书喂出来的,没有这个前提,选题再好,自己也拿不住

评分

其实作者以晚眀想象资料整理集合为题,也足以毕业。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是资料丰富,同时也是一个拖累吧。想把太多的东西呈现出来,反而使得文章主题不甚突出。加上论述并不十分清晰,其实读得云里雾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wenda123.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目录大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