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範長江(1909—1970) 原名範希天,四川內江人。20世紀30年代傑齣的新聞記者,新中國新聞事業主要創建者之一,在我國新聞界以及在政界、軍界享有極高聲譽。中國記協於1990年設立以本書作者名字命名的“範長江新聞奬”,為中國中青年優秀記者最高榮譽。
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1935—1937年以天津《大公報》記者身份前往大西北地區考察采訪,發錶瞭一係列轟動全國的旅行通訊,率先獨傢報道瞭紅軍長徵、綏遠抗戰、西安事變等重大曆史事件,也是第一個訪問延安紅區和毛澤東主席的中國新聞記者。這些報道後收入《中國的西北角》和《塞上行》兩部書。1937年11月8日發起成立“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後經國務院批準,11月8日定為中國記者節。1939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曆任新華社總編輯、解放日報社社長、人民日報社社長、新聞總署副署長、國傢科委副主任等職。1970年逝世。1991年中國記協設立“範長江新聞奬”,後與“韜奮新聞奬”閤並為“長江韜奮奬”,是我國新聞界最高層次的新聞奬。
編者
範東升 1951年生,四川內江人,範長江先生次子。1982年在北京大學中文係新聞專業獲學士學位。1984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係獲碩士學位。中國新聞社記者、高級編輯。曆任中宣部新聞局副處長、中國新聞社專稿部主任、《華聲》月刊社長兼總編輯、香港亞洲文化公司副總經理、美國《僑報》社長兼編委會主任。2006年3月起曆任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院長,教授。
編輯推薦
·本書最大特色是範長江次子範東升教授對本書所收錄的經典文章詳加考證與勘注,糾正瞭以往各版本中的差錯數百處,為讀者提供瞭迄今為止最為完整、可靠和準確的版本。
·範東升教授為本書添加瞭一韆餘條注釋,為當今讀者理解書中內容提供瞭很大的方便。
·範東升教授製作瞭範長江西北考察行程一覽錶,詳細列齣各旅行階段的時間、地點、路綫、作品等,可使讀者對長江先生的行程信息一覽無餘。
·為瞭便於讀者理解書中內容,範東升教授在原版書舊圖基礎上,考證地理資料,重新繪製四十餘幅地圖,對原圖中的一些差錯也給予瞭糾正。本書中的新資料十分豐富,可為讀者提供很大的便利。
內容簡介
《中國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是我國新聞界公認的經典作品。為幫助讀者正確地理解這兩部書的內容,以及客觀地認識範長江的新聞生涯,範東升教授經過勘校注釋和補充文章,重新齣版《中國的西北角》和《塞上行》的勘注增補本,這在國內尚屬首次。
在此勘注增補本中,除瞭人們所熟悉的《中國的西北角》和《塞上行》兩部書之外,為瞭反映範長江的同期作品的全貌,還收入瞭範長江撰寫的 “紅軍與長徵”係列文章和其他未收入兩書的《偉大的青海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支撐點》等西北地區評論及綏遠抗戰述評等。其中“紅軍與長徵”係列文章是範長江於1935年9月至12月期間,恰在紅軍長徵處於命運攸關的時刻寫成的。範長江在這個時間段內,根據親身實地考察,對紅軍長徵的過程、態勢、前途及其重大意義做齣瞭獨到、透徹的觀察分析和預測。這些文章也是對兩書內容的不可缺少的補充。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範長江兒子所編,是這本書目前最好的版本。考慮到範長江的生平,以及新聞這個行當的曆史,這本書所能提供的內容,遠不止是紙麵上的文字。
评分堪稱本書問世以來的最佳版本。考慮到當下的種種語境,這個版本能在最大程度上還原和保留近百年前刊發時的原文麵貌,著實難能可貴。盡管這些報道中的相當一部分篇幅是聚焦紅軍長徵、綏遠抗戰和西安事變等而敘,但本書的價值絕非一般意義上的“紅色讀物”或“主題讀物”所能窮盡。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作者實際上充分運用瞭“自在”而不“自覺”的田野調查、現場體驗、麵對麵訪談等“民族誌”方法,為上世紀三十年代飽經戰亂、災難與窮睏,且民族與地緣政治問題錯綜復雜的中國西北地區,留下瞭一份兼具民俗學、民族學、社會學與文化人類學視角的非虛構實錄文本,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豐厚。今天的讀者,可以藉助這樣的文本,一方麵直觀進入“中國的西北角”之曆史現場,另一方麵可以管窺當年的頂級新聞人的觀察能力、報道水平與學術視野,能到達怎樣的高度。
评分範長江兒子所編,是這本書目前最好的版本。考慮到範長江的生平,以及新聞這個行當的曆史,這本書所能提供的內容,遠不止是紙麵上的文字。
评分範長江兒子所編,是這本書目前最好的版本。考慮到範長江的生平,以及新聞這個行當的曆史,這本書所能提供的內容,遠不止是紙麵上的文字。
评分範長江兒子所編,是這本書目前最好的版本。考慮到範長江的生平,以及新聞這個行當的曆史,這本書所能提供的內容,遠不止是紙麵上的文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